德战场遭受的巨大损失,到了四三年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苏联转交过来的性能优异的德制m三五、四零式钢盔的数量就已经足够给主力部队全部换装。抗联陆陆续续淘汰了原有的性能只能说是一般的法制钢盔,全部都改装为清一色的德制钢盔。
也许缴获坦克和大炮费一些力气,但是对于钢盔这种单兵装备,苏联人在四一年底缴获的数量就很大。到了四三上半年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之后,苏联缴获的德制钢盔数量,早就超过了抗联的需求。
尽管这些钢盔,很大一部分是苏联人从战死德军尸体上剥下来的。运来的时候,很多钢盔上面还带着血迹和脑浆,甚至一些残存的人体组织。但对于抗联来说,总算得到了一款性能优秀的钢盔,有效的减少了部队在作战之中因为弹片击中头部而造成的伤亡。
至于美国人在太平洋爆发之后,与英国人一起援助的大量托尼式钢盔,则早在运来之初,就与缴获的日制钢盔,以及部分换装下来的法制钢盔一同被抗联转交给了关内部队。抗联自身却并未装备,而是逐步将法制钢盔替换为德制钢盔。
第1363章 杨震的长远规划和目标
至于剩余的部分法制钢盔,除了部分作为储备之外,则装备了四三年底在抗联主力部队大举南下之后,留守北满根据地的地方部队,以及由原划给保卫部部队组建的,专门担任内卫、剿匪、保护大型工厂、交通线重点部位,以及地方政府警卫的,由原各县属县大队的部分武装中队改编成的武装公安部队。
杨震采取的种种手段,交换来的这些武器装备,尤其是坦克和大口径榴弹炮尽管性能不是最优秀的。但足够的数量却保证了抗联在因为技术、原材料等一系列原因,以及杨震因为一些特别的想法、安排,将主要的军工生产,安排到了飞机和zls三加农炮之上,导致重型武器的产量始终不足。
以及美援装备除了飞机与汽车之外,地面武器援助效率缓慢,甚至还赶不上英国和加拿大人之外。武器的数量和性能,始终达不到抗联的标准的情况之下,保证了部队装备的升级,以及部队的扩编,特别是大量组建装甲部队的需要。
最根本的保证了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面对也在抗联逐步展现出来的装备优势,而始终保持装备快速更新,并开始大规模组建坦克师团的关东军以及华北日军时候,能够保证质量上的优势。
抗联自身的军工生产,始终未能满足部队扩编与换装的要求。其实不单单是原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原因,其中还有一些特别原因的。尤其是杨震这个东北局主管军事和工业的第二书记的想法,也占据了很大的原因。
杨震如此大动干戈,想尽办法搞来的苏制最优秀的坦克和火炮,以及美苏作战飞机的生产技术和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