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4 / 5)

捧场,她就说过“谢谢”,反复的说谢谢,很诚挚的态度。一个月下来,苏辛叫财务将安妮分成后收入结算给她,居然足足有160多万。也就是说,一个月里,安妮为梨园带来了超过300万的“鲜花收入”。

连负责购花的师兄都调侃道:“兰花就不说了可以循环利用,你知道梅花每天都要新鲜的,附近几家花店为了拿下我们梨园的订单都快打起来了。”

安妮想不到自己唱戏能赚那么多。

她自持有演技金手指,在娱乐圈时,连曾颖那样的国际影后也并不害怕,但在戏曲界,她只是一个会唱《牡丹亭》的新人。

她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追捧自己……

沈铭也想不到,苏辛也想不到,倒是小邹如今颇有安妮脑残粉的趋势,不管安妮做到什么地步,小邹惊叹归惊叹,却又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杜丽娘”在戏曲界走红,场场爆满,梅兰堆积如山,怎会不引得媒体的注意?

戏曲界的新闻比不上娱乐圈吸引人,可安妮的“杜丽娘”毕竟是让南北两边儿的戏曲界都惊动的,昆曲新人还是绝世名伶?一掷千金只为博佳人一笑是否为真?《京城日报》的两名记者,就带着采访任务来到了梨园。

他们刻意打听过安妮的演出时间段。

手持记者证,好不容易才说通守门的,给开了两条缝儿挤进去,引来外面排队票友的不满。

大堂里人山人海,别管是有钱的还是穷的,此时有个座位的就值得骄傲,来迟了连黄牛票都买不到,那没办法,您就只有站着了。大家挤在一块儿站着,不时摇头晃脑陶醉,抑或伸长了脖子努力张望。

喝彩是齐声的,是不约而同的,是唱词的停顿处,其他时间没人会乱说话。

所以戏堂子里杂而不闹,别管你站哪儿,都能听见“杜丽娘”的唱词……费心挤到了前面儿,记者想先拍两张戏台照,他们不是票友,虽觉得台上的“杜丽娘”身姿曼妙,到底不至于痴狂失神。

咔咔咔,连拍了几张照片,一个记者瞅着台上的“杜丽娘”有点眼熟。

——脸上的浓墨重彩抹去的话,是有点像一个人,像一个最近媒体简直掀遍京城地皮都没找到的人啊!

第092章 她是谁?

安妮在哪里?

这个问题,从六月时高考成绩出来后,粉丝们就在问。

一开始是粉丝在问,在激动,在表达对安妮的爱慕敬仰……慢慢的,连媒体也发酵起来。这次,星伦或者沈铭都没买公关,没买热搜,沈铭要让安妮的形象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是不会急哄哄炒“学霸”人设的。急哄哄的是粉丝,是安妮大量的低龄学生粉,是见惯了经常台词都会念错的低文化水平明星的媒体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