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初二你和三婶回刘家村吗?”
莫青菊穿着一身姜黄色厚棉袄,头上戴着一颗大东珠钗,是念苹送给她的礼物,莫青菊很喜欢,这今天都戴在头上,爱不释手,常年吃好喝好,她在几个月前来了月事,身子长开了一些,面庞更加妍丽,成了大姑娘。
“应该是不能吧。”
学堂里面没有生火炉,库房很冷,四面漏风,青璃发现窗户上有一块高丽纸破了个窟窿,她在隔壁有暖炉的地方,熬了点浆糊,爬上爬下换新高丽纸,听到堂姐这么一问,她眼神闪烁,因为当时一激动,答应了淳于魔头,初二要陪着他一起过。
念苹手脚灵巧,打着绳结,她抬头笑了笑,大声地道,“你们不知道吧,在沐阳是腊月二十四小年呢,今天二十五,那边也不吃豆腐。”
沐阳城有一种习俗,传闻祭灶之后,玉皇要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下凡间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户户祭之祈福,称作“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大周很大,都是同一个国度,习俗却大不一样,听说在西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是有名气的“赶乱岁”之日,灶神上天之后,民间没有神管辖,这一年百无禁忌,最宜嫁娶。腊月不是农忙,平日忙碌的百姓们能歇着喘口气,赶上这样的喜宴都很热衷。
“沐阳那边气候好,进了腊月,听说花草还绿着,在咱们凤阳,冬日嫁娶的人家不多。”
当时大堂哥莫子冬着急成亲,所以定在腊月,那时候莫家村要比现在闭塞得多,大雪封山,马车轿子进村都很费劲,要是看赶在天头不好,要新娘子下花轿,自己迎着冷风,走上很长一段路。
在北地,成亲最好的时节是秋收后,家家户户有银子,手头宽裕,农忙累得够呛,吃喜宴有油水,也能补补身子。
“我爹娘说,以后就留在平阳扎根,我的亲事也要在这边解决了。”
念苹叹了一口气,南边多是斯文俊逸的读书人,身材弱不禁风,皮肤很白,那些大娘们大都喜欢这样的类型,她还没有定亲,还不知道能找到什么样的亲事。
“哈哈,你个丫头片子,你才多大!过了年才十四吧!”
念苹瘪着嘴,酒窝深深,一脸怨念,把莫青菊逗得捂着嘴,咯咯地轻笑了两声,“还没见你这么着急出嫁的。”
“什么啊,听说青璃都定亲了呢。”
话题转移到这里,青璃揉揉额角,她定亲,那完全是被算计了,那是个意外,现在想想,和淳于谙定亲也好,至少共处一室,不会被太多人说嘴,说什么有损名节,在士兵那里,她是淳于魔头的人,已经被打上了烙印。
“在京都,女子十七八岁没有出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