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跋涉,邓名总算赶在日落前抵达大昌县城。相比前面的峡谷,这里的地势稍微平坦一些,县城就见缝插针地修在了此处。城池的规模之小也有些出乎邓名的意料,比万县还要小上很多。他们快到大昌的时候有人就先行一步飞报袁宗第,邓名抵达城门前时,袁宗第已经站在那里等待他。
此番相见袁宗第更加彬彬有礼,邓名虽然坚持要所有人都继续称呼他为“邓先生”,但对他们的误会也不再努力去解释,而是采取模糊不清的“不承认、不否认”态度。大昌县城虽小,但是里面的设施相当齐全,一点不比万县的繁荣程度低,邓名不但看见各种店铺,还有一间酒肆——酒在这种时候绝对属于奢侈品。
“大昌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有产盐之利,所以一直生活富足,百姓有余钱饮酒。”袁宗第注意到邓名的目光,就解释道。不但以前,就是现在大昌的盐走私到湖北,也可以从清军控制区换到很好的酒类。
不过邓名注意的不仅仅是这家酒肆,而是门口的一副对联:
胜不管、败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吧。
闯营余部已经在巫山山区坚持了十余年,邓名看着这幅对联,想到这些年来战局不但没有起色而且不断恶化,闯营内部的悲观气氛恐怕也是一日甚于一日。
见邓名没有说话,袁宗第又顺着他的目光看了看,马上暗叹自己糊涂,忘记让酒家把这幅对联换下去了。眼下袁宗第只能宽慰邓名道:“大昌兵都是原来的盐民,祖祖辈辈视跋山涉水为等闲,在悬崖峭壁上攀爬时生死就在呼吸一线间,他们也都当作平日里的寻常事。大昌人心性极为坚韧,就是在三峡这一带的山民里,也是数得上第一的好兵。这副对联不过是戏言而已,当不得真的。”
(笔者按:在我们的历史上,上下游的大宁、巫山向清廷投降后,大昌继续坚持抵抗到康熙三年,满清任命的川督李国英在破城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笔者到大昌时看到一则介绍,所有现在的大昌人都是从湖广移居来的,没有一户是原来的住民。)
邓名轻轻叹了口气,他想起此行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了解一下袁宗第等人对未来战略的看法,于是邓名就询问袁宗第觉得眼下形势如何,是不是不应该在这一隅之地坚守,而是转移到清廷控制能力薄弱的地方去。
但袁宗第听到这个问题后,第一个念头不是该如何向邓名分析战略形势,而是邓名这个问题似乎是在暗指他以前的闯营身份,邓名提出的的转移流动设想怎么听都有些昔日闯营的影子在里面,因此袁宗第马上表明反对态度:“官兵应该守土不失,意图恢复,岂能不战而退?”
这慷慨激昂的表态让邓名颇感意外,在他听来这根本不是表达军事意见而是在表明政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