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暄之后,老妪引杜甫进屋,不多时候老翁捡柴火也回来了,老头也是千恩万谢。
老妪拿出珍藏多日的小米儿,做了满满一锅小米儿粥,切了一大盘咸菜,煮了两个鸡蛋招待恩人。
在这战乱年月,这已经是无比奢侈了。(回想现在很多大唐电视剧不是煮玉米棒就是蒸窝头,那是不对的,玉米是明朝后期才传入中土的)
杜甫问老两口为什么日子过的如此之艰难,老妪告诉杜甫,自己本来有三个儿子,都是壮劳力,但大儿子战死疆场,二儿子和三儿子一个月前又被强征到潼关去修筑城防工事,现在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他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杜甫问道。
“士卒百姓苦役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老翁回答。
“他们这样就可以保证长安万无一失吗”杜甫言道。
“朝廷说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不必担心西都长安。他们修筑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保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令人哀痛的是黄河大阵延津渡口那一败仗,唐军死伤实在是太多了,听说死尸都阻塞了黄河的流水,漫天吹散染血的红沙”杜甫哀叹道。
吃完饭后老翁刚要安排杜甫在偏房休息,忽然门外远处传来杂乱的脚步之声,声音有远及进,似乎正朝门前走来。
“瓦达西瓦,努可达字森多尼”。
“耶,酉系酉系”。
杜甫听得懂,是番邦胡语,心中大吃一惊,对老翁说道“是鬼子兵”。
老两口大惊失色。还是老妪经历的事情多点,赶紧吩咐儿媳妇带着杜甫和小孙子老头子藏在后院的菜窖里去,这里交给她一个人处理。她说再怎么的他们也把这个半死的老太婆怎么不了。杜甫只得听从吩咐。
这时候篱笆门子已经被踹开,为首一员高大的番将,身穿铁甲,头插雉鸡翎,身后大黑斗篷。
“屋子里的人都出来,不用怕,皇军不伤害百姓”番将旁边一位汉人胖翻译官高声说到。
要知杜甫怎样利用《八阵图》逃生,又怎样误打误撞,进了《瘟癀大阵》,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