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关中之地有一山,换作少华山,山上有三峰耸立。绝壁凌霄,蔚为壮观。山上多松林竹柏之属,远观之四季常青,近观之节气盎然。其木多灵药,其兽多凶异,其阴多磬石,其阳多瑰玉。
而绿潭险石数不胜数,夹道蜿蜒不通人径,加之山上常年久雾,即便是最猛烈的阳光也无法刺透湿重的云层一窥山中虚实,给少华山平添了一份朦胧的美感和虚无的神秘。
当年道家大家葛洪曾于此山炼丹,这少华山便与道家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先朝相国秦良痛恨道学误国,曾游至此地,望三峰如三清仙人坐化,笑留诗有云,“少华巉岩连天阙,三清至此求临月。”至此后又有人将少华山称之为三清山。此山离汴京甚远毗邻辽境,这连年战火却不曾烧到这少华山上,连带着山下的几处村庄也处处祥和鸡犬不惊。
山上有一道观,换作三清观,已历三朝,在江湖上颇具微名。每年惊蛰时节,便开放山门收徒。只可惜这当今观主审徒甚为严格,曾经约法三章,皇家子弟者不收,年过及冠者不收,根骨不佳者不收。
想来这世上龙子凤女自是不多,未过及冠的孩童更是如过江之鲫。可偏偏这根骨二字难以琢磨,寻常人家若是想上山求个道缘,遣了孩子过来,往往就挡在这根骨二字之外。
也有那劳苦中人,在山下苦求仙人开眼,期盼“金诚所致,金石为开”。长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在山下驻留,倒是形成了一个村子,远近换作“大源村”。
村中总共二三十户,近百年繁衍已有四代人落户于此,山上清泉顺势而下径流村中,被村中人唤作“白溪”。数十年前曾有一江湖子弟唤苏青竹上山求药,承蒙当时观主救治,临别之际为答恩情,便在这白溪周围种了二十九棵桃树,几年过去逐渐成林,颇具规模。
如今正是早春时节,漫数桃花盛开,有些零散的花瓣飘落在溪水之上,水傍的几树桃红映入水中,便如诗如画。加之周围农宅竹栏,桑田鸡舍,比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并无不及。
村前立有一块石碑,乃是三清门当代掌门所立。上书三句。“良善过兮遣粮赠元,穷恶过兮罚劳三年,蛮夷过兮身死山前。”这大源村能在如今乱世享受桃源之美,想必与这石碑不无关系。
花开两处,各表一枝。
且说这村里正是早春农忙时节,各家的老少爷们趁着春雨未到早早的犁了地播了种。操劳一天之后便齐聚在村口喝茶闲聊,村里的媳妇们新炒的大麦茶用烧开的井水沏在大个儿茶碗里,晾凉之后别有一番麦香。
这些人虽然早早的断了上山求学的心思,可是聊来聊去三句话还是不离山上的三清门,说话间谁谁当年被观主多看一眼,谁谁当年被观主摸了两下,都成为吹嘘自己的谈资。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