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诗。今天的话,我不答应了。
我觉得,这首诗在今天以后就算不上第一劝学诗了。
怎么说呢,我觉得刚刚先生临时所作的这首诗,才能称得上第一劝学诗。
特别是最后一句,年少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少的时候,不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你就只能悔恨了。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首劝学诗。”
“不对,前面你在胡说什么呢这首诗,根本不是劝学诗好不好?这是在表达一种人生境界,而不是光代表读书。
还代表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努力,不止是读书才叫努力的。”
“咦,这话说的有点意思,确实这首诗,并不是劝学诗。”
直播间争论了起来,只不过黄纶这里没有收到任何的影响,此时此刻他正在疯狂的吹捧这首诗,这首还没有名字的诗。
“各位,先生这首诗,如果光论境界的话,我觉得这首诗,在先生所有的作品当中,都属于前列的。
这首诗,并不是单纯的在表达先生本身的心情,而是在抒发他对于孩子们的期待和祝福。
接下来,我来为大家解读一下吧。首先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
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先生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