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明鹿鼎记> 【0660 小韦探花】

【0660 小韦探花】(5 / 8)

见得能出一个读书识字的人!

情况惨一点的朝代,如元朝,文盲率超过千分之九百九!

古代社会里,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辈子几乎不可能离开本县,更不用说出省了。一辈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大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周围的几个村,认识的最牛的权贵也不过就是十里八乡的大地主,能认识几百个字的人已经算是相当有文化的人了,对于他们来说,本县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所以过去讲农民们想象皇帝用着金锄头,绝不是一个笑话。

普通人放在古代,大概率处于这个阶级。

理解了这个,就能理解科举中的功名是什么概念了。

科举中的功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学历的概念,用科举来比高考,是十分滑稽的。

古代能够读书的人,基本都是家里有点底子的。贫农家庭让孩子读书的可能性极低,像孔乙己那种穷书生其实属于极少数。

而普通的读书人,要去县里考取“童生”,考中了才有继续考试的资格。

“童生”就已经不好考了,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而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所以考取秀才难度是很大的。

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

能考上秀才,就意味着已经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

秀才拥有诸多的特权,见着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

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而当上举人,就更加牛的不行了。

举人是通过乡试考出来的,是在省里考出来的。

对于古人来说,能够离开本县去省城一趟,已经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情了。而秀才是有资格见这个世面的。

能考上举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那才真是爆炸性的消息。一般来讲,偏远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

韦宝所在的辽西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举人!

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当上了举人,就已经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在古代社会里,“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是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

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讲“灭门知府,破家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