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人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地方乡绅唯恐巴结不上。
范进中举,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谁见谁欺负,一朝中举,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这一切的变化仅仅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发生。
到了进士这个层次,基本跟老百姓已经关系不大了。
一般民间故事的小说,出场人物很少有进士,举人就已经是百姓有可能接触到的最高等级的人物了。
至于进士,那基本属于传说。
进士有多难考?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产生三百人左右的进士。
后世全国在任的高官干部大概三千人。
而到了韦宝那种一甲、二甲的进士,只要不是老的动不了,有个十年官场经历,不得罪什么大人物,基本上都有升迁到高官的机会。
进士和举人虽然只差一等,但差距相当大。
进士的起点是举人的终点,进士上榜之后,最惨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高官。
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混个布政使(高官)平平常常。
如果进了中央的话,一辈子进士下来,混个三朝元老退休,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都很平常。
在古代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高官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
科举制度简直可以说是华夏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
如此丰厚的回馈居然可以凭学习得来,难怪古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后世就算是全世界著名的大学毕业,博士后毕业,他的底线顶多也就是举人这个层次。
与进士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分,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一甲。
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个人,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
状元文章最好,至少是皇帝和文官都认可。
探花的长相一定要帅,至少不能丑,这是个不成文的规则。
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的人并不比中状元的人地位低。
相反,中探花的人可能比中状元的人更高兴,因为这代表着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