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贸易的利润很快便消失了。
随着明朝军力的下降和纸币的贬值,明朝廷再也无法用强行压价和支付纸币来赚取利润,1433年明朝能用半贯纸币买到时价5-50贯的香料,能用50贯纸币购买一两黄金,而官方兑换率是400贯。
但在1453年当香料市价5-8分白银时,明廷需付7分现银,朝贡贸易已无利可图。
最后,长达三个世纪的向东南沿海的人口大迁移停止,大批人口回流内陆,浙江人口从1050万降至530万,福建人口从400万降至200万,广东人口从300万将至200万。
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北移,使向海洋扩张的压力大大减轻。
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动使明朝对海洋的兴趣减少,但缺乏刺激只是水师衰落的动因之一。
其次,明朝把资源投向其他方面。
倭寇的威胁是巨大的,但绝不是致命的,明朝的最大威胁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骑兵。
洪武和永乐时代的远征,使蒙古人遭到重创,并发生分裂,但当明朝军队衰落时,他们发动了对明朝的反击。
1449年,蒙古军队俘虏了明朝皇帝并直逼京城,防范来自北方的威胁成为帝国的战略中心,因此它必然在海洋方向撤退。
大多数明朝官员们不了解水师的重要性,反而挪用本应用于水师的资源。
大运河开通后,他们把水师士兵调往运河运输粮食,水兵变成了运输工人。
沿海的士兵七成以上被派去种地,三成被派去造船,大批水师人员被调往京城修建宫殿,本应用的海防的人力被运输业,农业和建筑业所占用。
最可怕的是短视的皇帝们大量挪用水师饷银。
1425年停止海上远征所节省的经费被用来赏赐皇帝的家属。
1436年,战舰制造被大大削减,经费被用来修造皇帝的坟墓。
再次,明朝政权的腐化和地缘政治思想的落后,是明朝水师衰落的重要原因
明朝的腐化所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皇帝挪用水师饷银,宦官动用运输船队,军官克扣水兵军饷,并动用战船进行走私,都造成了水师的疲惫不堪。
同时整个明朝陷入党派之争,没有人去关心明朝的海上利益。
腐败的危害是明显的,但思想观念的阻碍,确实难以察觉的。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有两个致命弱点。
第一,缺乏海权观念,是典型的大陆性地缘政治观。
中国并不是缺乏航海传统的国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海上运输和海军。
但却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只有郑和有对海洋的战略眼光,郑和舰队的部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