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洲镇有一家镇办小家电厂,说是每年有990多万元的利润,实际上亏损已达9000多万元,但是依然要求贷款;
杏坛镇一家印染厂,号称年产值3000万元,但是每年亏损过千万元,累计亏损已上亿元,尽管如此,贷款热情依旧。
1993年7月,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在顺德经济半年总结会上提出,要优化体制,理顺产权,核心在于“从以集体经济为主,调整为以混合型经济为主,逐步提高非公有经济的比例”。
经过10余年的改革和突进,原有体制下“放权让利”的做法已无路可走,曾经催生了巨大财富的“承包责任制”已然成了套在政府脖子上的绞索。顺德官员此时比别的地方更加领会到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
1993年,在顺德方面的主动要求下,省委书记谢非决定把顺德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市,“中央可以拿一个广东一个福建两个省作改革开放的试点,广东为什么不敢拿一个县来试点呢?”
在当时,姓“社”姓“资”之争的意识形态硝烟还未散尽,一场“公有私有”之间的二次革命又在顺德不事张扬地展开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是大名鼎鼎的顺德糖厂,与当时珠江冰箱厂那种草台班子起家的乡镇企业不同,糖厂有着深厚辉煌的历史。
1934年,当时的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以“振兴地方实业和工业救国”的名义,拿出向捷克购买军火的部分资金来筹建顺德糖厂。一年后,从捷克运回的整条制糖生产线正式投产。
作为国内第一家机械化甘蔗制糖企业,顺德糖厂历经不同时代的改造,生产能力长期居全国同行之首,行内尊称为“中国甘蔗制糖之父”,成为民族制造业的一面旗帜。多年来,糖厂是广东最著名的国企之一,业绩骄人,税利曾一度占到顺德财政收入的40%。
然而世事如棋,一向被看作甜蜜象征的食糖,当时却逐渐被视为健康之大敌,随着食糖市场的不断萎缩,从前被寄寓着南方诗意的甘蔗也被种蔗农民无情地抛弃。
尽管政府在不断提高糖蔗的收购价,从1991年起,顺德的甘蔗产量仍以每年递减80%以上的速度下滑。
到1996年,顺德的甘蔗产量只有几千吨,以顺德糖厂6000吨的日处理能力,还不够开工两天。
制糖业一下成了夕阳行业。
尽管外有压力,但是内无动力。老牌国企里面,自有一套与计划经济相应的沉冗繁琐的办事程序。
1985年至1990年,糖厂历任制炼车间技术员和厂长助理的张绪跃说:
工厂要办什么事程序太复杂,层层报告,从地方到中央要盖几十个公章才批下来,等到批下来,那件事已经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