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给他牛辅长脸的缘故。但李儒更认为这样的转变中,还有公孙昱的怂恿和蛊惑。
不过,这倒是一个好现象。
公孙昱还费心怂恿蛊惑牛辅,便说明他是很理智且聪明的。
虽然之前杨柔儿送来的密报言公孙昱或有反意,可从他还费心迎奉牛辅的做法来看,这种推测是站不住脚的:毕竟,牛辅再如何被公孙昱蛊惑怂恿,也不会蠢到举兵反叛。那公孙昱肯同牛辅交好的原因,就只剩下他想抱一个粗腿这样的解释了。
至于说公孙昱这样做是为了麻痹牛辅,李儒根本考虑都没考虑:就以牛辅那等愚钝的资质,公孙昱卖了他都能让他帮着数钱,那还用得着费心去麻痹吗?
捋清这些思路后,李儒就将眼神再度投向了公孙昱的书信上。
他看得出来,公孙昱之所以用这等毫无文采的笔法写信,不只是因为惫懒,反而还有些心灰意冷的意思?
很快,李儒也觉得自己这个判断有些太主观了。所以,他又开始一字一句地开始琢磨公孙昱这封书信的用意。
表面来看,这封书信就之是公孙昱在阐述自己的意向,言他想回小平津里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但是在李儒这等有心之人看来,这封信就完全没有那么简单了。只可惜,这等平铺直叙的笔法,完全避免了文言文那种被断章取义的可能。
由此,李儒看得都开始眼酸时,也没看出什么来。
可就在李儒气馁地准备要放弃之时,他忽然又想到了这封书信的背面。于是,李儒飞速抓起竹简翻面,仔细看着上面的字句。
很快,李儒随即会心地笑了起来:“思伯啊思伯,想不到你真正的用意竟在此处!若非我也有些见识,还真差点没看出来。你小子,竟然还想学秦时名将王翦自污保身”
李儒所说的典故,是秦朝平灭六国之时,王翦率秦国举国之兵六十万兵伐楚国。临出征之前,王翦再三请求秦王嬴政赏赐他珠玉良田美宅。
众属下大为不解,以为王翦老糊涂了,竟然贪图那些身外之物。可王翦却解释说秦王嬴政生性多疑且残暴,他若不以此自污声名,秦王哪能放心派他出征?
而这封书信公孙昱大肆向董卓讨要钱粮,还打着赏赐部下的旗号——这在李儒看来,分明与王翦自污保身一计如出一辙!
这样的发现,也令李儒终于有拨云见日的豁然:公孙昱还是心向董公的!只不过这次他在河东战场受了委屈,才要耍一耍小性子。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这个简单的道理,李儒当然懂。由此,他便明白了接下来上报董卓的时候要干什么了,并且,他还下了决心,就算董卓这次再逼他为公孙昱担保,也要替公孙昱要来令其满意的赏赐来!
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