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这个时候,公孙昱才了解这盘大阴谋的全貌。也明白了东郡太守桥瑁为何伪造了三公文书,而不是天子的密令。因为这些关东士人,就根本不承认董卓所立的汉献帝,所以只好假托三公的名义——“三公”无疑是皇帝、董卓以下最大的官儿了。
最重要的是,三公还都是士人。
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桥瑁既然伪造文书,也可以伪造刘辩的密令。就跟后来历史上几次针对曹操的阴谋,都假托汉献帝之名一样。但桥瑁没有,因为这些关东士人也知道何家人跟他们不对付,所以也未想着让刘辩沾上这等荣光。
也就是说,这场讨董战争,从头至尾就是关东士人折腾出来的一场秀——只有借讨伐董卓之名,他们才能名正言顺地将各地军政大权抓在手中,才能分疆裂土,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
此时的汉少帝,不过是他们玩弄于手掌间的玩具!不过是他们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
甚至,他们家这一分支,都可能遭到喜怒无常的董卓的株连!
也难怪这些讨董群雄们,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根本就没几个真正出兵的。
可他公孙昱,却一下成为了这场巨大阴谋当中的牺牲品。因为在董卓看来,那些关东士人不承认他立的皇帝,剩下的就只有汉少帝刘辩了。这样一来,非但刘辩一下性命岌岌可危,连带着刘辩的表兄何咸,以及何咸故友,何进故友之子公孙昱,也成了董卓务必要铲除殆尽的隐患。
毕竟,假如公孙昱一旦造反响应关东群雄,那他董卓就在道义正统上更加难以站稳脚跟。董卓从来不是什么良善之人,也不是什么善于驭下之人,边塞征讨的野蛮征服中,只给董卓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杀!
“师父,你令弟子在此篇上书中署名,难道就是为了让弟子向董公表忠心?从而让董卓那家伙知道,我公孙昱是跟他董卓站在同一艘船上。”公孙昱这时才如梦方醒,没想到贾诩非但看破了这一凶险,更早就为他想到了应对之策。
一时间,公孙昱不由满心感动,眼含泪光,再度诚心实意地拜伏在地道:“师父此举之恩,胜同再造。弟子有生之年,必将师父视如生父,竭诚以待。”
“将心比心罢了。你初入小平津,便以赤子之心相待,老夫虽凉薄了一些,却也非冷血无情之人”贾诩叹了一口气,看向案几上的竹简,不由感叹道:“只是可怜那皇甫将军,一世英名,竟毁于老夫之手。痛哉!哀哉!”
“师父切莫自责,此乃时也、命也,皇甫将军虽忠正仁笃、身负滔天之功。可毕竟太过愚忠,不懂天下大势,沦落至此也属命运弄人,这怪不得师父,师父只是助推了一把,就算没有师父,皇甫将军的英明也早晚会被其他士人或者当时时政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