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时分,庞大而激动人心的献俘仪式终于结束了。俘虏们被淮安政务处与营务处瓜分一空。政务处当然需要大量的俘虏,营务处也有一些地方需要免费的劳力,因为张华轩一向往政务处倾斜,结果弄的淮军很多事反而要花钱去做,营务处对此大为不满,丁宝桢接掌营务之后威望渐增,军头们发现这个文人大当家有一股天生的蛮霸之气,这一年多来,在淮军军头们的怂恿和支持下,营务处也渐渐把手伸到俘虏中来,虽然大头还是给地方民政,终于淮军也不再是一点好处也捞不上手了。
百姓们在昏黄的路灯的照映下四散离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淮安的市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轨道。城内所有的道路被换成了由本地水泥厂出产的水泥铺设,水泥厂要想获得更大的营利,就非得让人见识到水泥的妙处,这种妙处不单是盖房时看得见,而是要踩在脚下。在下水道工程峻工后,就是水泥道路工程,现在进入淮安城内的外地人都会惊诧于脚底下平如境坚如铁的道路,没有灰尘,没有高洼不平的路面,更加没有晴天三尺土,雨天没脚泥,在当时那个时代,就算是在北京也不可能享受到如此先进的道路,而就算是当朝一品,在北京也会容易吃到满嘴沙,在雨天也会尽量减少出行的次数,就算有马车或轿夫。
在淮安。水泥道路与极其负责地下水道工程保障了城内交通地风雨无阻。这里没有什么百年不遇的雨水会让城市淹没在水里。也不会有北方草原刮来的风沙,在道路的两边是刚刚长成型的梧桐树,这种在当地百姓看起来很稀奇的树木引自海外,虽然距离长成材还有不少年地距离,不过将来绿树成荫为百姓遮蔽烈日的暴晒已经是必然之势。而在绿树之间,便是由铁杆与玻璃所制成的路灯。以当时淮安的工业水准。制作这些路灯不难,而以经济来算,却又是严重的不合算。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是要把淮安建成一座新城市的标杆,日后打下的所有城市,俱依此例罢了。自然,还有一些振奋人心地作用。不论是士农工商。还是百战百胜地淮军,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的城市日趋繁荣,总会是一件特别欣慰和长志气的好事。这样一来,几千盏煤气灯就静静的矗立在了淮安府城的大街小巷内,与那些栽种不久的梧桐树一起,默默地注视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淮安这个内陆城市慢慢揭开大幕。
煤气灯算是这时代最好的灯光了,虽然看起来还是发黄,真正论起亮度上,一盏煤气灯却是胜过百盏油灯。在一盏盏煤气的灯地照映下,军队与百姓四散而行,在居住在淮安城中的百姓脸上全是热情洋溢的笑容,在他们看来,张大帅的军队百战百胜。也就代表着淮安城安如磐石。淮安安稳,就代表大伙儿的生活会越过越好。对这一点。所有人都不会有一星半点地怀疑,从张华轩主政淮安地那天起,阖城百姓就生活在了无时无刻不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