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唐天娇> 第十章 初涉朝堂

第十章 初涉朝堂(2 / 4)

所以支持和亲,不是说他们缺乏远见,更不能说是他们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儒家的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骨髓里面。让他们觉得和亲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他们天生就有一种骄傲,这种骄傲让他们自信而且自大。其实也难怪他们会如此,当周边疆域还处在蒙昧黑暗期。华夏已经出现了光辉灿烂的诸子百家,孔子教以“仁”、墨子教以“爱“、孙子教以“兵老庄教以“逍遥”,地理环境的优势、文化上的早熟、文明的殉烂让我们的老祖宗形成了这样认知: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如今的大唐,事实上也确实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就像宴席上吐蕃使者艾尔东赞说的那样。古罗马帝国元老院里的贵族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及长安城里一个赶马车的。这种状况让我们的祖宗们有了一种自信,以至于,他们从来没想过要去征服异域。历朝历代的对外战争除了元朝异族都是内敛的,防卫性的,恩威并施的,儒家文明自来就不带有扩张性。汉族文明自身的内敛性小农经济的自产自足的经济形式、儒家文化的温和特色都决定了中国人都未曾想到过什么征服亚州、称霸全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就不存zài

武力征服一说。以儒家为主的中华文明更认同一种文化征服。更认同,“怀柔远人”以期“四方宾服”。

这也就是汉初力弱时要和亲,大唐鼎盛时仍会和亲的根本原因。

其实,如果和亲的对像不是她最疼爱的太平公主,如果不是吐蕃指明道姓的非要求娶太平公主,说不定武则天也会同意和亲的。然而吐蕃的态度让武则天非常的不爽,这哪是求亲啊,分别就是要强娶。以武则天的强势,又怎么可能会同意。

或许是受父亲武则天的影响,李治内心倾向于铲除吐蕃给子孙留个朗朗乾坤,但是性格诺弱的他却也下不了决心;另一方面,和亲可以说是朝中绝大部分臣子的意见。皇帝虽然至高无上,但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所以,是战还是和,李治难以决断。于是他就又软弱下去了,一切都推给了武则天。

看着呈现一边倒局势,武则天微微的看了狄仁杰一眼,示意现在该你上场了,否则自己之前的现在的这些安排都成多余的了。

狄仁杰心里开始思索,自己该怎么做?他明白,和亲是基本定下来的事了。因为武则天即便再不爽,但眼下也必定会答yīng

和亲,一个人再强,也不可能与满朝文武做对。但是和亲的对像绝对不能是太平公主。武则天的态度在上次见面时已经表露无疑。否则也不会让自己来处理此事了。

他如今所能争取的就是拖延时间,也就是以苛刻的条件让艾尔东赞无法做主,必须派人回去请示赤松德赞。一来一回,就得一年,到时即便赤松德赞能答yīng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