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就亲近了。谁家姑娘结了婚生了子,谁家小伙儿不肯结婚把他爸妈愁的头发都白了,但找了个很好的工作,种种种种琐碎的事情,大家统统都知道。
一个院子里的小孩总是要聚在一起玩的,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则自然成了一派。虽然说现代社会,很多时候小朋友之间熟悉起来,促进了家长们的交往,但从前却是完全相反的,要看妈妈跟谁关系好,**总去谁家串门,我们才有机会和谁家的小孩一起玩。
也因此,我们有了那些记得名字却记不得长相的孩提时代的朋友,是邻居家的小孩。也总有个小伙伴说去**家玩了。
我们有很多明晃晃的,天光嘹亮的记忆,都在那些院子里——花草、泥土、虫啾、燕鸣,好不容易放起来的风筝,偷偷爬上树枝,树枝间清凉的风吹在脸上,皮肤微微发紧的感觉。
这份亲近又从上一辈延续到下一辈,一代一代的邻里情就这么传了下来。
当然时代在变化,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了。小时候住的平房、小院儿也变成了高楼大厦,现在楼上楼下住的都是陌生人,于是每户人家都关上了家门,自己过自己的日子。邻里左右到底住的都是什么人,什么来历,什么品性,谁也不清楚,哪里还敢叫小孩子单独出去?
而越来越畅通的道路环通四方,让我们从爸妈那时候上下班骑自行车一路和叔叔阿姨热络的打招呼,变成现在一出小区门,赶公交的赶公交,赶地铁的赶地铁,连说个“拜拜”都匆匆忙忙。大家工作又都很忙,早出晚归,连同一个屋檐下的人都一天可能只见两面。
网上购物又这样便利,如果缺油少盐,大家宁可紧急下个单,让超市直接送来一瓶,哪里还用得着去敲邻居的门啊!
过去所说的远亲不如近邻,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已基本可以完成“自助”了,有一点“虽然亲戚太远,但是也不需要邻居来帮什么忙”的意思。
没有了天天见面的熟悉感,也没有一来一往互相麻烦的人情味,邻里间当然也就没有过去的亲密了。
老**好像有这么两个风俗,跟邻居借个锅,是不能主动还的,得等邻居来要;借了碗,也不能还一个空碗,得装满了食物才能还回去。
既是情分也是礼貌,这些鲜活又有趣的生活细节,大概现在的年轻人们全然没机会体验了。
这些事情想一想,蛮遗憾的,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
时间流淌而过,再也不会回头,想改变的生活方式,再也不会倒退。
即便是《请回答1988》里,小孩子们终究要长大,大家也终究各自搬去了新的房子。
到最后,主人公阿泽说:“我想回去那个年代,和伙伴们一起,在我房里通宵玩耍,吃拉面,玩大富翁,看《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