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
首先,我们要明确,所有感觉产生及作用本质是类似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分别负责不同的环境信息而已。
眼睛进化是以适合生存为目的,例如鹰眼能在空中迅速发现移动的小物体,视力远超人类,而人类眼睛视力虽然一般,但能很好的适应自身生存。
人类是杂食动物,而且从发现大型食肉动物和猎物捕获概率上看,人的视力水平完全满足生存需要,当然人类为了能适应夜晚生存,眼睛进化出部分视杆细胞用以在微弱光线下分辨物体,但不能分辨颜色就很好的说明了进化机制不会为不必要的功能浪费资源。
人类进化出了丰富的色觉机制,在自然光下,人眼能分辨丰富的颜色,这是大量视锥细胞的功能,有的对红色敏感,有的绿色,有的蓝色,三种基色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视觉色彩。
人类是杂食动物,在采摘植物及其他食物时,分辨颜色能有效的减少食物中毒的风险,例如成熟的果子是红色,而没成熟的是绿色,刚死去的健康动物肉质是鲜红色,而快腐败的肉质则是深红或紫色等等。
还有一种细胞是双极细胞,主要作用是将以上两种细胞刺激信号收集并向视神经传送,需要注意的是,在视神经穿出眼球的地方,视网膜上是没有视觉细胞的,也就是盲点,大脑会利用另一只眼或是通过眼球转动来填补这个视觉盲区。
正常情况下,个体根本意识不到眼睛有盲点存在,因为大脑会利用其他可视区域内容填补这个空缺,即使这种填补是错误的。
如果另一只眼不可见,同时眼睛无法转动,大脑会使用这种填补机制,例如,实际上中间是断开的线段,当你闭上一只眼并盯着线段的一端慢慢靠近,你会发现在某个距离(40-25CM)时线段突然连接上了,成一条直线,实际上这是大脑欺骗自己,用可视部分填补了空缺。
以上证据说明,我们能看到东西,实际上是大脑处理后的意识,在大部分情况下,大脑的判断与客观环境是一致的,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大脑的判断却可能是错误的,例如电影、实际上是以极快的速度切换静态胶片,但我们的大脑却根本意识不到这点,同样长的线段,横着放看上去比竖着要长,同一个人,穿竖条上衣感觉比穿横条上衣瘦等等。那么这种错误机制为什么会进化?
色彩。
在客观世界中实际上不存在所谓的颜色,事实是物体只能反射各自特定波长的光,不同的物体根据各自表面吸收及反射性质不同,反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也不同。
例如,同一物体,在自然光下是红色,但在蓝光下却是暗蓝色,但它是同一物体,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变化,但我们大脑却告诉我们,它的颜色变了,实际上,是它反射的光波长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