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项羽,著名的破釜沉舟,绝地翻盘,那是因为项羽的武勇才可以实现的。换成其他人,都不一定做得来,比如像是刘邦这种人的话,估计已经和他手下的士兵考虑怎么去逃跑了。包括在垓下之围当中,项羽也是差一点翻盘,如果不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还有刘邦帐下的张良与韩信的算计,他扭转垓下之围也并非不能够做到的事情。
包括在三国里面,有许多的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那一种。不无例外的是,这些以弱胜强的战役里面,那看上去弱势的一方,都有着一名悍勇的武将,才可以做到这种事情。
现在看到这名武将,虽然不知道他是谁,凛冬还是有特惜才,招揽之意。没有办法,像是什么三国志,三国演义,汉书之类的,对于每一名武将的记载都太模糊了一点那些文臣也是一样的。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有一个模糊的地点,像是什么常山赵子龙,常山是吧?他们找到了常山,可是具体在常山的哪里,就一脸的懵逼了。
一个大的范围里面去筛选,去寻找,不亚于大海捞针,找不找得到都是一个未知数。即使找到了,也很有可能他已经不在那里了,让你扑了和空。还有招揽难度的问题,身为玩家,招揽这些名将的难度,可是十分的艰难的。
之所以是武将,看一看汉朝,春秋战国八,那一个武将是简单的?穷文富武,每一名武将都是有着不错的家世,才能够练武的。他们也不只是练武,还熟读兵书,文武双全,在很多方面,都不逊色于那些读书人。
这可不是后来那些重文轻武的朝代,武人的地位并不低贱,相反还要比文人的地位高上许多。简直是连普通的百姓们,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让儿子去学文,不然的话一般都会寻找着让他进入军队体系的机会。
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靠拳头打出来的,家园也是靠拳头与刀剑去捍卫的。
平民百姓尚且如此,更别说是那些大家族了,东汉还不那么明显,西汉的时候,大家族里面可都是在家中子弟身体不好才会让他去学文的,不然都是学武,混迹在军旅中间。包括后来的班超投笔从戎,这也印证了在很多人的心中,奠定王朝基础的,永远都是武力,强大的武力。
正是这样子,汉朝才可以将匈奴鲜卑这些游牧民族给按在地上摩擦,让他们和大姑娘一样,无力反抗。至于后来的那些朝代,武人的地位越来越低贱,反而是文人的地位变得高起来,许多人都是宁愿把家中子弟送去读书,不愿意让他们从军。
然而,这些文人可没有风骨,该投降的时候不会忧郁,直接跪下喊爸爸,连自己的祖宗都给卖了。这也造成了在后来的许多朝代里面,中原王朝都是被游牧民族按着摩擦的,甚至还发生过那种王族嫔妃与公主被劫掠,被抓获去随意玩弄的耻辱事情出来。还有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