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灵」,因为人类能把这些「潜意识」转化为「意识」,即是要「知道为什麽我们会这样做?追寻这样做背后的原因。」人类「意识」是我们的文明之光,但这光是如何照亮我们的生命呢?书中的知识便是「意识」的一个好例子。
人类为事物「命名」便是把「个人潜意识」转化为意识,例如︰「GG」这个名字,一个原始人把事物A「命名」为「GG」,每当想到事物A,便会意识到这是什麽事物及这事物拥有什麽特质,而这些有「名字」的事物,有利他加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他是一个渔夫,他每天都会捕鱼,但近日他觉得这段时间可以捕捉得到的鱼少了,但他却不知少了多少,跟进过往经验,如果一连五天所捕的鱼的数量,一天比一天少,那便表示冬天快要到临,他要做好过冬的准备。但他如何计算?有天他看到事物A,而想起事物A的名字叫「GG」,而立即联想到所有叫「GG」的事物A,都是一块一块的,可以堆叠起来的。他灵光一闪,想到每天捕鱼后,每条鱼以一块「GG」做代表,一天一堆「GG」,只要每天数算有几个「GG」,便得知当天的捕了多少条鱼。这就是人类数学的发端,而时至今天,我们数学中的代数,便是利用X、Y、Z等等的「名字」来代表不同的事物作为运算的基础。当然例子还有不少,但重点是通过「命名」把「个人潜意识」转化为意识(即知识)后,个人能更清楚区分不同种类的事物,因而更能掌握及记忆事物的特点,从而加以利用。
即是要你记忆1种事物,而这个事物有100个特质,试想一想要你分别记起这100个特质,才能想起这个事物,还是你给这个事物「命名」为GG,当你一想到GG便能令你想起这事物中最重要的特质。当两个近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要你辨别,事物A及事物B各有100个特质,而其中两者只有10个特质是不同的,其他90个特质都是相同的,如果你经过逻辑思考及归纳,把拥有某10个共同特质的事物,「命名」为Q类,而在事物A给「命名」为GG,而事物B给「命名」为DD,而当你一想到GG及DD都有著相同的10个特质,可以归纳为Q类,再细分下去,GG令你想起另外有10个特质,而DD也令你想起另外有10个特质,而他们各自的10个特质中有4个是不同的,你立即可以辨别GG和DD不是同一事物。其实简单而言,每个「名字」便是一个标籤,而这些标籤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基石。有了「标籤」才能有效地归纳及比较不同的事物,有助人类的记忆,能大大增加人类记忆力的容量。简单来说,要你在有标籤分类的图书馆找一本书有名字(标籤)容易些,还是你要在没有标籤分类的图书馆,找一本红色、A4尺吋、15吋厚但没有名字(标籤)的书容易些?这便是「命名」的好处。
「个人的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