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逆宋> 二六〇 募役法

二六〇 募役法(2 / 4)

升来信。苏轼之名,也许百姓不知,但朝中官员皆知是皇帝化名。

因是私访,陈象升不知该不该前来请罪,便将此事报与总揽朝政的赵匡胤。

赵匡胤的意思是此事不宜声张,毕竟以皇上不羁的性子,谁知道在德安有没有做出什么大失皇家脸面的事情。

但事关义门世家分家,赵匡胤只得趁此单独召对的时候问出来。

柴宗训开口回到:“朕去过了,很满意。”

“皇上先前因银行之事对世家大族大加打压,此时缘何又对陈氏颇有好感?”

“宋王不喜欢陈家?朕怎么记得你的墨宝还留在那里?”

赵匡胤先前代天巡狩大庾道时,听到陈家奇闻,特地前去寻访,还留下了一副对联。

“皇上,此一时彼一时也,目下皇上正打压世家大族,怎地却偏留下陈家?况只是令其分家而已。”

“世家与世家是不同的,朕亲眼目睹百犬同槽,千人同桌,倘天下世家都似陈氏这般忠孝节义,朕可高枕无忧矣。”

“陈氏毕竟是皇族之后,恐其家族内有野心之辈,对朝廷对地方皆是大患。”

“以陈氏家风,只会出治世之能臣,不会出乱世之奸雄。宋王尽可放心,朕已答应陈象升和陈家人,不会令其分家,君无戏言,宋王不会让朕食言吧。”

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老板非常让人讨厌,但这样的老板如果有责任心的话,跟着他打工就非常轻松了。只须出手,不用动脑,反正出了错都是他的责任。

不过时至今日,皇帝御极十多年,好像还没出过错。很多看似荒唐的决定,最后往往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譬如因荫封而实授到偏远贫穷地方任知县兼银行行长的杨业三子杨延光和董遵诲次子董嗣荣,不到一年就收到了万民伞。

所谓偏远贫穷,就是要什么没有什么,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

对这种地方扶贫,除了政策和资源倾斜,实在没有其他办法。

杨延光和董嗣荣自身虽没什么资源,但他们的爹可是一品大员朝中宠臣,倘能搭上关系,就算没好处也能拿出来吹吹牛逼。

上面各级官吏多少要看点面子,资源和政策自然会倾斜一些,而杨延光和董嗣荣要调出这贫苦之地,自然得扎扎实实做出些政绩来。

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得了实惠,杨延光和董嗣荣也能顺利升迁,地方上贫穷的局面也能改变一些,是个多赢的局面。

眼下稍闲的柴宗训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不管是修铁路,还是开凿运河,都是非常巨大的工程,虽能惠及千秋万代,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譬如网络千古一帝杨广,开运河功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