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只是为办学,冯平不仅放心,而且还很开心:“皇上如此兴学重教,实是天下百姓之福。自唐末战乱以来,太学早已关闭。倘此时重开,不仅为社稷培养人才,更能稳固国本,吾皇圣明啊。”
天下太平,早该读书人出来治国了。只要读书人充斥朝堂,皇上自然不会再事事倚重那些丘八了。
“冯学士,”柴宗训淡淡到:“你搞错了,朕要办的不是太学,而是在全国兴办学堂,每一个镇至少有一所,凡该镇适龄稚子,皆可入学就读,无须花上一分钱。”
“每个县,至少有一所高等级的学堂,倘镇学结业考核合格,可入县学继续深造;朕还会兴办多所大学,开设各类专业,供县学结业考核优异者依个人喜好和天赋选择,大学毕业后,根据所学分配到合适的衙门。让每个人能尽其材,展其学,伸其志。”
“皇上,”冯平当即大呼到:“臣暂且不言国库能否支撑如此之大的开支,圣人有云:民不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倘人人都能读书,人人都能得窥天道,则祖宗基业危矣。”
“倘人人都能读书,人人都能得窥天道,那我大周必是人才济济,科技日新月异,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何来危矣之说?”
“皇上,”冯平跪了下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亦是见诸各类史书的。”
一干翰林跟着跪了下来:“请皇上三思。”
“是,”柴宗训说到:“朕不否认这大周野心之徒不少,但陈胜造反,只因实在活不下去。倘朕能让天下子民安居乐业,人人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为了博一个出身,为了封妻荫子,为了权欲。”冯平大呼到:“皇上兴太学,臣愿竭尽全力促成此事,只是这全民学堂,实是危害社稷,请吾皇三思而后行。”
柴宗训说到:“不瞒冯学士,此事朕三思了十年,先前只因汉唐故地未复,国力也有所不及。如今天下一统,国库充盈,正好趁此时办学,不使一个人才蒙尘。冯学士尽可放心,全民学堂开办,仍以儒学为主,朕的大学中,也会开办儒学学科,供当世大儒潜心研究,助朕教化万民。”
如果仍以儒学为主,这个事情就好商量。自上次开办银行将世家大族打压下去,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已成了常态。
而且冯平再反对的话,就是在反对儒学,原本先前的太学在教授儒学之余,也会教授算术,皇上即便想要增加教授什么科学技术,可没有教材,这科学技术从哪里学?
“皇上,”冯平虽仍有反对之意,但言辞已不再激烈:“一下子在全国开办学堂,臣恐国库无法支应。”
柴宗训淡淡到:“朕早有打算,此事可先在富庶的江南进行试点,命各州县根据人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