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也分南北,六部同样的也有南北六部,国事一分为二,紧要的送北京六部,次要的送南京六部,由于前朝实行天子守国门,久而久之远离天子的南直隶南京六部不幸沦为“养鸟尚书、种花侍郎”。松石书院曾在南京盛极一时,可谓是桃李满南方。但恩师刘如步被流放、同窗何学生被凌迟处死后,书院当时的先生杨方砚一气之下,把书院迁到了远离南京的越郡,至此,松石书院退出风云突变的朝堂,渐渐消散于史家的传说。如今,偏安于越郡西子湖畔的松石书院,只是名不经穿的乡野私塾,杨家也过着简朴平实的小日子,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涉足朝堂,教书育人也不以经济仕途培养状元为先,而是立志以太白为师,培养不羁的才子,既能以“笔底明珠有处卖”,又能“闲抛闲掷野藤中”。好在本朝行当极多,认识一些字,有些才气,只要勤快些挣钱的法子多的是,养家糊口根本不是问题,小日子一样能和和美美。农忙时昼出耘田夜绩麻,农闲时桂花酒猪头肉。新晴原野无氛垢,村庄儿女各当家,岂不美哉?“不一定非得做官”的共识,已深入许多习惯闲云野鹤的士人心中。但去松石书院读书依然让许多读书人趋之若鹜。因为,松石书院坐落于茶溪村,村庄依山临水而建,一年四季皆可赏玩茶溪满河清波粼浪、彩鱼戏鹭,春天时满山重瓣白山茶更是美不胜收。崔泓读到这里,已经十分心动。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从蕉叶山房到松石书院乘马车来回需半个时辰,去那里读书,住书院是唯一选择——白允之在信特意强调了此事。崔泓其实并不介意住书院里,当即决定拿着白允之给的引荐名帖,备礼去松石书院拜师。尽管明知贸然上门有些唐突可能会被回绝,但这书院不羁的李白式浪漫真的令崔泓心驰神往,一刻也不想多等。崔泓闲暇时学会了骑小巧玲珑、性情温顺的果下马,为表诚心,他备了礼,未带小厮,自己骑马前往茶溪村。到了茶溪村时,下马在村口打听了书院的具体位置,牵着马步行前往书院。走到书院门前时才发觉今日恰逢休沐,书院里只有几个并不回家的学子在自习。其他人都在屋子里,只有一个虎头虎脑、看起来只五六岁,年纪比他还小一些的的男娃,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凳上摇头晃脑地背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