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辛亥科技帝国> 第二百八十五章 迫在眉睫

第二百八十五章 迫在眉睫(2 / 5)

这安庆八中一般,何愁我中华无人才?”

校长赶忙还礼:“不敢,不敢,我怎么当得起任公之礼?折杀了,折杀了”

梁启超正色道:“我非敬先生一人,实在是敬先生为我华夏教育披肝沥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我国民都能关心国家兴亡,爱惜同胞,试问我中华有何理由不能称霸寰宇?”

校长笑道:“我八中是安徽省的试点,如果施行得法就推行全省,目前来看还是有效的。去年的初中毕业生,一半上了技工学校,一半上了高中,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都是品学兼优,而且在大学也都是活跃分子,很是受大学教授的喜欢。”

梁启超更是骇然,中国读书人普遍轻视工匠,视体力劳动为贱业,而安徽则没有这种风气,初中毕业生中报考技校的几乎达到一半,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职业教育的,也接近了一半人数。技校毕业生经过考试合格,被授予“匠士”的学位,江淮军控制的区域都予以承认,技校的很多课程和普通综合类大学互相承认学分,如果想报考大学的话还可以免修几门课程,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安庆军谘府对于职业教育投入了巨额的金钱,花在每个技校生身上的财政拨款是普通高中生的三倍,学生往往还没毕业就被各家企业哄抢一空,技工的收入更是超过了政府的公务员,尤其是拥有“技师”头衔的高级技工,收入更是令一般的公务员咋舌。

在安徽和江西,高中毕业生最愿意报考的专业是商业管理,“一等人才进企业”成了大学生们的口头禅,精英知识分子都愿意投身实业,逐鹿商海才是他们的理想,至于当官的则是二三流的人才。

梁启超在安庆的这些日子发现了这里年轻的两大特点,第一就是思维显然比其他地方的同龄人活跃,第二则是尚武精神颇盛,学生放学之后,跑到枪馆练习射击和到马术俱乐部骑马是他们最喜欢的消遣。工人下班之后,往往也扛着自己购买的枪支到枪馆放几枪,舒缓一下忙碌了一天的神经。

梁启超深刻的感觉到,安徽、江西等地养兵并不算多,两省加起来不过五个师,但是只要军谘府一声令下,百万大军都可以瞬间召集起来,而且都是经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只需要稍加调教就是精兵。

寓兵于民,藏富于民???柴东亮的实力远远超过了纸面上的数字,江淮军的潜力已经和北洋不可同日而语。

梁启超越来越觉得柴东亮的深不可测,安庆军谘府实行的政策有些类似俾斯麦在普鲁士搞的那一套,免费教育、福利制度、保险制度,通过给予民众切实的利益凝聚起了民族情绪和自豪感,但是却比普鲁士更加灵活,并不完全是为军事服务。

奖励工商,解放民众的思想,学校里四书五经和现代科学知识并行不悖,摇头晃脑的老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