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对儒学的进行一次大总结,也是宋朝开国史上破天荒的一件大事,书一出,便引起轰动。
消息不通,太平州还不知道。
不过一州要送一本,王昭明过来宣旨,也带了一本刊印好的中庸,递给郑朗。
郑朗翻了翻,奇怪地问:“王内shi,怎么是秘书监刊刻?”
有区别的,宋代印刷分为官刻与si刻两种,官刻有地方各司与州县官府,京城有秘书监、崇文院与国子监三处,si刻是si家书铺刊刻,但不论是si刻为了宣传,官刻为了负责,最后一页都留有书铺名字,比如岳珂的《棠湖诗稿》最后一页留有临安府棚北大街陈宅书铺印,有地址,有书铺名字,甚至还有刻工姓名与字数,雕板数,合用纸墨成本与书价。
王昭明简单的将过程说了一遍。
郑朗苦笑一下:“这两小子。”
自己是好心,抢在殿试榜发出之前,让他们刊印这本书,是为给他们加分的。今年录取的进士远远少于上一届,郑朗教他们学问,教他们做人做官,但害怕影响科考,不一定是前十,但不要掉到同进士里面,对以后仕途必然产生影响。
比如贾昌朝,因为不是正宗进士出身,后来反复让君子党拿出来做文章。但那又有何妨?论在儒学上的造诣,许多君子也未必能赶上贾昌朝。当真学历如此重要?问一问爱迪生去。
事实它就是很重要,没有办法。
提前将这本书抢出来,真落到那田地,看能不能照顾一下。
然而两人不领这好意,偏压到揭榜后才准备公布于众。
不问他们做得对不对,但这份操守是对的,略过,又问:“王内shi,何来恭喜之言?”
“陛下问你,听杭州去京城的人,说你能使杭州变得好十倍几十倍?”
“我是说过类似的话。”
“怎么可能?”王昭明挠头。
“为什么不可能?”
“杭州一年各项收入达到一百多万缗……”下面不好再说。
杭州的收益很多,舶务处的收入,地方上的收入·有钱粮帛以及其他形式,还有专营的收益。很难计算,有的属于杭州地方财政,有的属于朝廷的财政。但总计是一百多万缗钱·还远远超过。
在北宋的地位,它渐渐超过江宁、扬州、鄂州与成都府。苏州都黯然其后。
不要说几十倍,十倍也不可能。
也是赵祯最后改变主意的原因之一,杭州的几十倍收入,那会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