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第一笔贷款的银行,应该是受害者。虽然银行当时将评估为250万的本物业放贷出了420万美元,但是这实际是那位律师的操作手法。
在银行评估贷款的时候,他们有个公式,就是商业地产能贷出的金额,是租金的多少倍,比如年租金20万,那这套地产价值大约就是350万。这位律师就利用了这个漏洞,将物业租给自己的马甲公司,这样他反正左腰包出右腰包入,了不起就是亏几千税金,相对于收益来说,这点钱简直就是毛毛雨。
这场骗局本来针对的不是网友这种人,他们针对知道如何研究资料的专业中介,他们做手脚的地方是在时间上面。早上发通告,下午就拍卖,而且是那么有诱惑力,目的就是使人着急。专业中介只有拍买成功才收钱,所以主观上中介很希望成功买进,如果买主偶然发现这个心仪物业并匆忙指示中介去竟拍,而中间又因为时间不够无法深入调查的话,那么中招概率可不低,因为这些资料埋藏的很深,必须从付费网站上查询。
不要以为这只是孤立案例,实际上这种叫业权诈骗(titlefraud),这种诈骗非常多,多到以至于保险公司有一种险叫做产权保险(title
),就是提供给大家来对付这种诈骗。
而且不仅一个物业能够多次抵押,还有增值部分也能抵押。比如一栋房子,以前只值50万,于是抵押贷款到30万。过几年世道好了,房子升值了,现在它价值80万。那这增加的30万的价值又可以抵押一次,贷出20万来。
扯远了,说回正文。
肖逸飞对合同的理解是反正我不超过2个亿,你都要带给我。但银行却不是这样理解的。银行的理解就是,我给的是2亿的额度,你只要了4千万,在额度内,那我批了,这份协议就履行完了。
你还想要贷款,可以。你的油画值2个多亿,第一次只要了4千万,还有价值,还能进行第二次抵押。但这是第二笔贷款,我们必须完整走流程,这就要费时间了。
得,这又是一个坑,而且是明目张胆的坑。其实吧,这也不能算富国坑人,大概当时大家都没想到,博会要求先见到这么多定金才能谈判。本来在购买谈判前,有的不需要缴纳定金,或者只需要缴纳2%的定金,(这笔钱肖逸飞那200多万就够支付了。)但博却要求了差不多40%的定金,这才变成了一个坑。
换别人,比如一个大公司,博肯定就不会要这么多,主要还是肖逸飞现在啥产业都没有,相当于空口白牙,他不得不防着自己再次被耍。而且这情况根本都不是换一家酒庄收购就能解决的尴尬事情,肖逸飞自己设身处地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