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集(6 / 7)

淤泥堆放在何处呢?”

苏轼一听愣住了!

官员继续说:“如何堆在西湖周围,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用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

苏轼被难住了!

(旁白):“此事愁得苏轼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安稳。第四天,他决定亲自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15、西湖 日

第四天,苏轼带着随从,骑马先来到北山栖霞岭。苏轼一行下了马,一看通灵隐和天竺的要道……

随从甲:“大人,这里是否可以……”

苏轼未等他说完就摇摇头,道:“这是通往灵隐和天竺的要道,堆放湖泥,显然不妥当。走,往那边去看看。”

苏轼一行来到南屏净慈寺看看。他站在西冷渡口,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

“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苏轼一听,心中一阵高兴,情不自禁地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鹊桥何时落?天上可架设‘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筑长堤?”他马上对随从官员吩咐道:“这样,湖上修筑一条长堤,既解决了湖中淤泥的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可谓一举两得呀!”

“好,好,这个办法好!”众人连声叫“绝!”

16、工地上 日

烈日当空,西湖里男男女女齐上阵,挖的挖,挑的挑,往规划好的长堤倒泥,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苏轼陪同赵抃冒着酷日来到西湖边,他们边看边谈着……

赵抃看着热火朝天的场面道:“看来百姓积极性如此高,我看疏浚西湖,以工赈灾的问题可以基本得到缓解了。”

苏轼点点头:“方利明去了衢州第一笔成交的粮食,明日也可到了。”

赵抃:“这就好!”

两人又来到堆泥的地方,民工边倒边平着淤泥……

苏轼道:“这里修筑一条长堤,将南北两岸接通了,交通也更方便了。”

赵抃哈哈一笑,道:“这可是一道美景!不仅交通方便,也将西湖分成里西湖,外西湖,太漂亮了!”

苏轼赞同地点着头。

赵抃望着沟通南北两岸堤坝,自言自语道:“就叫苏堤吧!,对,叫苏堤!”

赵抃望着苏轼两人都笑起来。

17、钱氏坟茔 日

一日,赵抃和苏轼来到钱氏坟茔前,却是一片凄凉的景象。赵抃不觉一阵心酸,他对苏轼讲起了钱氏的历史,道:“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852),杭州临安诞生了一位名为钱镠的人。唐哀帝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