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的座椅都被塞得满满当当。
“实不相瞒,我当编剧写的第一个剧本就是武侠。”马鑫叹了口气,“可惜全被毙了。”
但这并不能扼杀马鑫的武侠梦,林济没有写武侠剧本的计划也就算了,一旦林济有计划,他心中的武侠之魂立刻熊熊燃烧。
不过马鑫也不忘提醒林济:“林哥,现在的武侠不是从前的武侠。”
编剧论坛和电视剧论坛上也经常讨论这些“式微”的题材,武侠是其中之一,悬疑探案曾经也算,但《杀机毕露》收视爆发后,梧桐卫视捡起了老本行,接连出了几部收视不错的探案剧。
而武侠剧大不如前,一是因为剧本,二是因为现在缺少能打的演员。
武侠题材常常与救国救民这一主题联系起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几乎影响了一代观众,而当下的作品里,很少再有编剧发出这样的呼喊。
除此之外,早年间的武侠剧和武侠电影,导演自有一套能打的班底,演员大多出身贫寒,肯吃苦,能打,只是打斗动作都能吸引不少观众。
但现在,要么特效,要么绿幕,要么仙气飘飘旋转三百六十度,打得好不好看不重要,演员的怼脸镜头美才是第一位的。
马鑫对武侠剧比林济还要了解,他对武侠剧本的容忍度很高,所以就算剧本很烂,他都会坚持到最后一集,之前有部武侠剧的收视率比《五月初雪》还低,马鑫怀疑,他可能是官方统计的收视样本之一——在他周围,根本没有其他人看那部剧。
马鑫毫不犹豫地把他的武侠借给了林济,林济看的时候,他也趁机回顾了一遍,甚至把他曾经写过的武侠巨作借给林济看了。
欣赏完剧本的林济:“……”
面对经纪人忽闪忽闪的目光,他只能直白道:“你还是当经纪人更合适。”
马鑫的武侠更像是男频爽文,主角打遍武林无敌手,问题在于,主角行走江湖没有什么目的,全程只知道打架,马鑫给配角取名相当敷衍,第一集出来了个李牛,倒数几集这个李牛又秽土转生了,林济怀疑他早就把第一集的李牛给忘了。
武侠啊,配角有叫李牛的,有叫王根的,他还丧心病狂到给一个配角取名叫马三金,充分证明了他已经没有什么脑汁可以绞了。
但是从剧本第一集开始,他给主角的每一个招式取名都相当炫酷,什么旋风无影手,八百八十八刀,无敌风火腿……林济粗略一扫,厚厚一沓剧本,有一小半的字数都是招数加“猿叫”,动不动就是“他猿叫一声”,然后就开始砍刀切菜。
不得不说,马鑫改行的这个决定相当正确。
林济对比了一下这个时代和上辈子的武侠,不得不说,这些的内核都很相似,有专注行侠仗义的,也有风一般自由的,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大多叫林济难以忘记。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