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戴高山文集> 英都昭惠庙又是一曲神奇的船工号子

英都昭惠庙又是一曲神奇的船工号子(2 / 4)

个讹名,叫“菜脯公”原来闽南话的“太保”和“菜脯”是谐音,故而叫着叫着,这“太保公”就成了“菜脯公”了。

直到后来,人们从九日山分香引玉进了通远王,这神行太保,才渐渐被人遗忘。事实上,昭惠庙的产生,就是远古船员和纤夫,为了保佑自己行船一帆顺风,一路平安,而立下的祈望,请来的神仙。

3。

一千多年以来,董山村常住人口陈氏和董氏人家,都是靠行船走海为生的。英都曾是一个内河渡口,这里曾有一个内河码头,叫董林码头,在当地非常出名。早些年,这码头承接着西溪上下河渡的中转和运输。沿溪上下,粮食、丝绸、煤炭、茶叶、瓷器,都必须通过这里往来运转。故此,董山村的董林码头,自是得到一番名声。

那么,为什么董山村的人,放弃祀奉“太保公”而引入通远王又有了昭惠庙呢?

原来,史上有载:早在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泉州太守陈偁到九日山祈风,为船队护航,随从官陈益舍身为民,立化成佛。后来,陈氏后人请来名匠,将他的肉身塑造成五缕佛像,并从九日山的昭惠庙中,分香迎奉而来。乡民在原先奉祀“太保公”的小庙上,加以修葺改建,供奉起了仁福王。

据说,仁福王的“五缕”真身佛像,是用传统的“五缕”手法,雕刻而成的。它是闽南地区五缕佛像之中,少有的珍品。

那么,什么叫“五缕”真身佛像呢?原来,古时的能工巧匠,借用香樟之木,把佛像分成五个部位进行雕塑。一是头部以上独立雕塑,让它可以自由转动;二是上身部位独立雕塑,让它成为连接四体五官的中心枢纽;三是双手独立雕塑,让它可以灵活转动;四是双腿独立雕塑,让它可以站立和坐下;五是四肢关节独立雕塑,让它可以自然活动。如此一尊佛像,再穿上人的衣服,绺上一把长须,一尊活佛,便栩栩如生了。

也不知为什么,后来陈氏族人慢慢向外迁移,留下仁福王给董山村的董氏人家供奉;再到后来,董氏人家也渐渐往外迁移了。最终,仁福王的香火,便由后来不断发展的洪氏族人所供奉,并流传至今。

最终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拨拨灯”也是经历三氏族人的多次变迁,才在洪氏家族中得以传承的。这个传统灯节,是陈氏族人模仿纤夫拉纤所创立的。

4。

700多年以前,英都就有了一种叫“拨拨灯”的灯会。今天,它已经成功地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国家级的民间灯会。

每年正月初九,是闽南人信奉的“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起床,梳洗完毕之后,拈上三支香一起祭拜“天公”祈求新的一年兴旺发达,平安顺事。到了这天晚上,村民便会自发组织一种游灯的活动——“拨拨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