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初,大大小小的家庭作坊,掀起了水头石材经营的第一波浪潮。
但,这只是水头镇的一个小小觉醒,闽南泉州的石头之魂,却早已睁开双眼,以独特的立面,窥视世界。水头,必定会走向世界,再度掀起中国的石头之魂。
这里,有一组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国水头的石材加工、经营之路,是如何创造石材产业之传奇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短短30余年的时间里,南安水头的石材产业,从原来的产值几亿元,上缴工商税收不足千万元的家庭作坊,发展到目前共有1500多家,拥有现代化设备和独立营销网络的石材产业,其产值已超过290多亿元,占全国石材市场需求量的60 %以上,经济效益成数百倍增长。
1996年8月“南安石材工业协会”成立,它标志着中国水头石材的开发与经营,已经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至2001年9月,南安水头“中国石材城”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命名并授牌,再次揭开水头石材的规模化开发与经营之旅。来自五湖四海的国内外商客,面对中国水头的石材经营之路,充满信心。
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从“0”开始,从“1”积累。每一份艰辛的积淀,都用辛勤的汗水,凝聚而成。
4。天时地利
一个没田少地,缺乏矿产资源的沿海边陲小镇,靠什么发家致富呢?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让周边的浪潮给打红了眼。不管是邻市晋江安海镇,还是本市的石井、官桥镇,都比它起步更早。它们在这次浪潮中捷足先登,水头人想发财,就得找到与众不同的路!这条路是什么?如何走?
2015年6月17日“弘扬石文化?共筑海丝梦”全国征文、摄影大赛在南安市水头镇正式启动,一位企业家在会上说:“我们不生产石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正如农夫山泉那句著名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一样,水头人没有自己的石头资源,却做起了别人不敢做的石头生意。
这个世界,抱着一碟盐在喊饥渴大有人在。水头人不这样,他们从零开始,做起大自然的搬运工,他们把世界各地的石头买来,加工后再卖出去。
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水头的石材加工和经营之路,得以迅猛发展。
刚刚于中国大地富裕起来的国人,解决温饱之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就是给自己盖上几间舒适的房子。恰恰这个时候,水头人看准时机,抓住机遇。把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建材市场,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在自己的市场里,挖到第一桶金。
正是这可贵的第一桶金,让他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往后的市场竞争中,具备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从而一路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