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我看到了一切> 第94章 技术太好的烦恼(中杯)

第94章 技术太好的烦恼(中杯)(2 / 6)

太理解。

“我是这样判断,首先目前白松露的三个大核心产区分别是:欧洲的意大利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亚洲的云贵高原;北美的落基山脉。”吕伟斌显然是做过一些功课的,他继续补充道:

“这些产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集中在北半球,而白松露的采收季节,每年都是11月到次年1月,考虑到松露存在最佳赏味期,这意味着每年只有11月、12月、1月、2月可以吃到新鲜的松露。”

听到这里,林书雅已经明白了:“也就是说,我们要抢占野生松露无法收获的那一部分时间。”

吕伟斌点了点头:“没有错,这样一来,我们就有8个月的全占时间,剩下的4个月考虑到野生松露上市,可以适当减少产能,从而维持住松露的市场价格。”

其实国内外的消费力,肯定不止每年3吨,而是每年野生白松露的产量就那么多,想买也不一定可以购买得到。

在综合考虑之后,每年生产40~50吨白松露,便可以维持住当前的市场价格。

林书雅按照这个需求量,一下子就算出了需要使用多少亩智能大棚了:“大概需要15~30亩,每年就可以生产27~108吨左右。”

“就足够用了。”

其实27~108吨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能了。

如果按照目前最低的市场价,每公斤新鲜白松露1000块钱来计算,每吨就是100万元。

然而吕伟斌可不打算卖每公斤1000块钱的低价,毕竟从刚才林书雅提供的样品来看,智能大棚出产能的白松露每一株都在100~200克左右,而且品相、风味都达标,不卖每公斤3000块钱,都对不起这个技术。

至于更高的价格,就有些不适合了。

毕竟价格越高,有可能消费的人群就越小。

而且吕伟斌非常清楚,目前采购白松露的核心客户不是个人,而是各个高档餐厅,特别是西餐厅。

对方虽然卖给顾客的菜品,号称白松露几万块钱一公斤,但谁信谁傻逼,人家肯定需要赚钱的,进货价格肯定会选择尽可能低的产品。

林书雅突然眉头一皱,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只种15~30亩,那剩下的一百多亩智能大棚岂不是要闲置下来?”

此时李文娜已经冲好了茶,给两人分别倒了一杯。

听到这个问题,吕伟斌也非常无奈:“没有办法,如果种太多,反而会冲塌市场,或许可以考虑种一些其他的蘑菇?”

“其他的蘑菇?”林书雅揉了揉鼻梁,有些神色有些苦恼:“普通蘑菇用智能大棚生产,肯定是不适合的,也很难收回成本;鸡枞菌、牛肝菌、松茸之类的名贵野生菌,又来不及研究生产技术。”

吕伟斌有些奇怪地问道:“不是说鸡枞菌和松茸已经实现人工栽培了吗?现在市场上到处都在卖呀!”

“真的假的?”林书雅一头雾水,作为业内人士,她怎么没有听过这种消息?

随即拿起手机查了一下。

在网上搜索了十几分钟,她才恍然大悟,看着那些所谓的鸡枞菌和松茸,林书雅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