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清廉可惜最后含冤而死。
于谦在任期间还下令将黄河水域的防护堤加厚并设置官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水灾并撤离群众。
他又下令在大路的两旁种树打井,用来缓解行人干渴,提供荫蔽。
巡按山西的官员由于地形阻碍,前往大同非常困难,于是于谦上奏请求朝廷另外设置御史对大同进行管理。
于谦把管辖区域内所有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来资助边防经费。
于谦在职九年,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晋豫各地,升任为左侍郎。
明英宗即位之初,杨士奇、杨荣、杨溥负责主持朝政,他们都很重视于谦的意见。
往往于谦白天递交上去的奏折,夜晚就被内阁批准通过。
三杨去世之后,中央权力转移到太监王振的手中,他把于谦当成了曾经顶撞过他的那位御史。
正统六年,于谦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王振指使通政使李锡弹劾于谦。
弹劾的理由是于谦因为自己长时间没有得到提拔心生不满,所以私自推荐人来取代自己。
之后于谦被判处死刑,被关押在牢房中整整三个月。
后来王振明白自己把两个人混淆了,才使得于谦免除死刑离开牢房,同时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于谦被降职之后,许多人都希望于谦可以留下来继续担任山西、河南的巡抚。
这两个地方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周王、晋王等藩王也同样上言请求,因此于谦再次被命为巡抚。
正统十二年,山东、陕西产生了二十万左右的流民,这些流民纷纷选择到河南求食。
因此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来救济这些流民。
又上书请求派遣布政使年富来安抚这些流民,把流民们召集起来之后,发放给他们田、牛和种子,同时设置里老进行监督管理。
于谦先后在山西、河南任职共十九年,只有在他父母去世时才回去办理丧事,但用不了多久就会重新任用他。
“正统十四年,也先大举进犯,王振引导皇帝做出了亲征的决定。”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皇帝,但明英宗依旧坚持亲征。”
“于是邝野选择跟随皇帝管理军队,于谦留下来主持兵部的工作。”
“等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京师之后,朝野上下人心浮动,朝堂的局面也变得混乱起来。”
“此时是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他召集群臣,命令大臣们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主张迁都南京。”
“于谦认为应该吸取宋朝南迁的历史教训,坚决反对南迁,主张保卫京城,并且斥责了那些主张南迁的人。”
“郕王肯定了于谦的意见,于是朝廷确定下来了守卫京师的决策,朝廷上下共同抵抗敌军。”
“土木堡一战,明军基本上全军覆没,明朝的军队实力也大幅度削弱。”
“当时京师最精锐的部队和士兵都在土木堡之战中折损,目前京师只剩下了不到十万的士兵。”
“因此朝廷官员们都对即将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