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洪武生存指南> 第089章:五月初十

第089章:五月初十(4 / 6)

口出口,该是多少税收,都需要进行交纳。

这是一份长远铺垫。

毕竟当下国有海贸公司肯定是百分之百的国有,而将来,几十上百年后,就有些说不定。但,税收,肯定是国家的。

谈过海贸的事情,等常报一干人离开,朱塬开始处理日常积累的各种文件。

如此直到中午。

吃过午饭,又出城来到城西甬江畔的造船厂,这边还在对第一批返回的运粮船只进行检修。

朱塬下了轿子,就与迎上来的姚封一起登上一艘两千料的大船。

船厂的几位大匠给出了统一的判定,这艘船龄已经五年多的大船已经承受不起再一次的远航。

大船本来属于方国珍势力,长21丈,宽8丈,七桅九帆,这年代同样算是巨舟级别,之前被南征军缴获,先南下参与了福建之战,被吴祯带回,又往返一趟山东,虽然船体基本完好,但船底很多木料都已腐坏,还有多处渗漏。

另外,七根桅杆里,其中三根也出现了不同程度裂痕。

行船过程中,桅杆断裂是最危险的一件事,高耸的桅杆倾倒过程中,因为强大惯性,很可能直接将整艘船带翻。因此,三根出现裂痕的桅杆都必须直接锯掉,以防万一。因为是旧船,也没有更换全新桅杆的必要,因此,本来的七桅九帆大船,接下来就只剩下四根桅杆。

朱塬亲自在大船各处看过,也同意了一干大匠的判断。

这艘船算是正式淘汰。

当然,并不是就此废弃。

早有计划,凡是确认无法支撑远航又有一定修复价值的船只,都会转为渔船,只在近海一两百里范围内活动。

都是500料以上的大船,直接废弃,实在太可惜。

把问题严重的地方处理一下,不断修修补补,小心操作,至少也能再用三五年。

这是朱塬对所有运粮船只的一个安排。

新船下水,远航运粮三五年,状态不行了,转为渔船,又能再用三五年,这才算彻底的榨干价值,物尽其用。

离开了那艘2000料大船,朱塬又转向其他船只。

其中不乏彻底没有修复价值的,不过,只要还能飘着,当下也有用途,转到甬江南岸,继续作为之前从山东而来那批流民的临时居所。

大家当场还讨论出了一份方案。

南岸临近河畔挖出一些类似船坞的‘v’形浅槽,直接将一些废弃船只卡进去,这样就不需要担心漏水沉没等问题,庞大的船身就等于一栋现成的‘楼房’,再在船舷两侧开出‘房门’,比如16丈长的千料海船,不算浸入v槽的底舱,另外甲板上下的几层舱室,因为不需要再考虑其他,隔一隔,挤一挤,以这些大船的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