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豪华舒适宽敞。俾斯麦级战列舰为了节省经费,整个舰岛的设计非常紧凑,这反过来却一定程度的降低了重心,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和适航性。
在动力传动系统方面,俾斯麦战列舰基本沿用了一战德国战舰设计的3轴2舵标准布局,只是舵机参考中华帝国元级战列舰的方式改用了电动为主的液压方式。由于是俾斯麦战列舰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首次建造的超级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总体设计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因此放弃中华帝国海军明级战列舰的三联装主炮布局方式,决定采用技术成熟的双联装460毫米口径45倍径的舰炮系统,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前后各布置两座。不过,采用这种布局不利于减少舰体长度与装甲带长度。
虽然俾斯麦级战列舰只有八门18英寸巨炮,但是战后的技术进步飞快,德国海军工厂研发的18英寸主炮的最大射速比十几年前中华帝国海军的明级战列舰的主炮的射速提高了很多,最小仰角射速为2发/3分,最大仰角射速为1发/2分,达到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其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跟中华帝国海军明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弹相背而行,这主要原因是德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发现,远距离炮击的命中率太低,一百发炮弹能够命中一发,因此在战后选择了让主力舰在中近距离交战的战术方式。而中华帝国海军则没有这个限制,因为中华帝国海军拥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光电测距系统和强大的中央火控系统,远距离炮击是发挥这些技术装备优势的最好方法。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从一开始俾斯麦级战列舰在战术层面上就落后于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了。
尽管俾斯麦级的火力并不出众,但德国海军短期内的敌人还是协约国英法海军,虽然在装甲防护方面还是无法追赶材料工艺更加强大的中华帝国,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装甲防护方面德国一直比英法占优。其装甲防护沿用全面防护的设计模式,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9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厚达420毫米,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标准排水量的41.85%,比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30%覆盖度还高,名副其实的全面重装甲防护(实战中,俾斯麦级的全面防护被证明是浪费,和明级的重点防护的效果差别不大)。
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抗沉能力大幅度提高。它的tds(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公斤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300公斤中华帝国的黑索金烈性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