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日军进攻的。
防守过于死板,以呆板的阵地战对付优势的炮火组成的日军进攻部队,其结果当然处处挨打,处处被动,处处伤亡很大了。而以一种传统的、落后的、过时的指挥方式来对待中日这场现代化大兵团战役。面对拥有现代化的陆海空武器和现代作战方式的优良的军队,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从淞沪大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孟有田借助于后世的研究结果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论,这在当时确实是超越任何人的认识。而且他并不只是当事后诸葛亮,还提出了很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方法。
比如:对于日军的迎头猛攻,不必一味地迎头死堵,在日军拥有大量的重炮、坦克和飞机的情况下,可以用少数的兵力作灵活的阻击,而用大部份兵力从敌侧后面进行攻击。这样,重兵器在前的日军便会失去优势而处于不利的境地。如果国军阻击不力导致日军增援部队赶上来,则国军完全可以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快速撤离,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应该是完全有行动的天地的。
战争已经进行了近四个年头,由于种种政治关系和自尊心的原因,国军对于历次会战的说法都是避重就轻,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和延缓了国军再认识并改造的过程,这对以后的作战是相当不利的。而这位记者,同千千万万忧心战争,渴望胜利的中国人一样,不吐不快,正是他的本心。
如果只是指摘和批评,当然不会引起很大的关注。这名记者,勇则勇矣,却还不失智慧。他将孟有田匿名爆料适时推出,再趁热打铁推出所著之书,很有头脑的一个策略。
既是适时推出,自然要紧扣形势,而紧扣形势的莫过于国军要入缅参战,保护唯一的国际交通线;以及敌后战场,华北日军换帅所将要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了。
对于“死亡累累,尸骨遍地,惨绝人寰”的第一次远征军入缅,孟有田不吐不快,不能不说。为了将要暴露尸骨于异国的山林之中,风吹雨打几十年而无人掩埋的中国将士,他不能沉默。
“……英国佬自私而贪婪,愚蠢而怯懦,宁可将缅甸丢给日本人以便日后再收复,也不愿让给中国人,因为中国曾是缅甸的宗主国。这一点从英国人不愿让中国军队过早入缅布防便可看出。而为了讨好英美,将军队指挥权拱手交与英美将领,则正中英国人之诡计,使我国军队只能充当英国人逃跑的殿后部队,结果可想而知……”
“……英美之将领,一专为本国之利益,一不知我军装备训练战力之实情。从我军和日军的战力来看,在异国以会战形式聚歼日军主力绝对是一幻想。而以此幻想制定军事计划,必然冒进轻忽,疏忽退路之安全。如被日军声西击东之花招所骗,被日军迂回攻占腊戍,切断退路,则几万忠勇之士兵将葬身于茫茫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