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一官半职,只怕连亲事都不好找。”
话里话外就是要求秦清给韩松安排官职的意思。
秦清不冷不热道:“好些年未见过,哪里还记得。”
韩亭被噎的险些说不出话,“本该常走动,这不是你身子骨不好,不好劳累,他们就是想与你说话,也怕打扰到你吗?”
秦清笑了一下。
提到官职,就不免说到本朝的选举官员的考核。
在前朝,世家还不叫世家,叫士族。
那个时候的士族比皇族还要强势,多地多起士族乡绅鱼肉乡里的事情,后来愈演愈烈,事态严重到上报朝廷,可惜早已来不及,各地纷纷揭竿起义,不少士族被泥腿子出身的土匪抄了家断了根。
直到改朝换代,天下太平,秦清的祖宗吸取教训,不拘一格举任贤才,试图提拔出身微贱的平民,一开始还好,朝廷派德高望重的官员对各地方学子进行全方面考核,效果也十分显著。
后来,士族休养生息恢复过来,不甘被皇族和后起平民压一头,就开始联合抵制这样“不分门第身份,唯才是举”的做法。
哪怕如今士族变世族,也依旧觉得自己身体里流淌着高贵血脉,是不能与平民为伍的。
这样的抵制是有效果的,至少后来的君主没有抵抗住士族的压力,到后来,就重新推出选举法。
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考核学子,起先还会有出类拔萃的平民被选拔任用,后来因为士族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几乎所有都被盘踞朝廷的士族大官所垄断,首要考核的就从学识人品变成了家世门第。
最后甚至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程度。
到如今,朝廷半数以上的官员,都是出自世族中,鲜少有寒门子弟。
韩松今年接近弱冠,早该娶妻生子,虽说院子里妾侍暖床婢子没少过,但对当家主母的身份却是十分要求严格,非年轻貌美不娶,非大族门第不娶,非饱读诗书不娶。
诸如此类要求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说句老实话,哪怕韩松是承伯候嫡次子,可他身无长处,目光短浅,承伯候夫人还对未来儿媳如此苛刻,这样的条件,谁敢把自家女儿嫁过去?
再说句难听话,没有华安长公主,谁还知道承伯候府?
因时下考核制度,承伯候府不过三流世家,就是有华安长公主在,韩松也不过拿了一个“中中”的品状。
比他优秀且家世显赫的人多了去,朝廷官职又不是烂大街,陛下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人,反而选择他呢?
若韩松真的如韩亭所说优秀,又怎么会求到秦清面前?
若是可以,秦清当真想问一句,承伯候府的人都是这样自我感觉良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