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照看寺庙的也就是了。
这个位置就给孔议。
朱棣很想一口答应,但他还是下意识看了看徐景昌,毕竟今天的事情,都是这小子一手鼓捣出来的。
但是朱棣看过去,却发现徐景昌的眉头微皱,似乎不是那么满意。
“定国公,你也当过通政使,对朝廷的祭祀典礼,可有心得啊?”
徐景昌先是施礼,随后道:“宋尚书,我想请教,安排储君北上,又让那么多官吏陪同,按理说规格也够高了,但又能有多少百姓,多少读书人知道在乎?”
宋礼真是怕了徐景昌,这么多次交手,他就没捞到过便宜,现在又来,他还不能不回答。
“定国公,储君北上,必定晓谕沿途官吏,礼部也会行文天下,所过之处,百姓人等,无不知晓。”
徐景昌又道:“那祭祀呢?会安排多少人?”
“这个……自然不会少,具体规格,还要仔细商讨。”
徐景昌点了点头,随后又对朱棣道:“陛下,臣以为宋尚书已经是尽力了。但臣有那么点私心偏见,不知道能不能说?”
朱棣笑了,“讲,不管什么,都讲出来,今天是开诚布公,言者无罪。”
徐景昌道:“既然这样,臣就斗胆言说了……我大明的祭祀礼典,都是按照儒家礼制,向上追溯夏商周三代,又参考秦汉唐宋旧制,制定出来的。”
朱棣不解道:“这有问题吗?”
徐景昌笑道:“不敢说有问题,只是觉得怪怪的,既然是大明的祭祀典礼,为何不能以大明为先?”
这话一出,刚刚还压抑的文官们瞬间瞪大眼睛。
好啊!
还来!
什么是儒家礼制,什么是大明为先?
还不是孔孟门徒,大明读书人的那一套。
姓徐的,你还要挑唆君臣关系吗?
这回我们可不吃这一套了。
就在这帮人搜刮肚肠,想要寻找说辞,彻底驳斥徐景昌的时候,朱棣直接道:“伱说大明为先,和现在的礼制有什么不同,不妨说得仔细点。”
徐景昌道:“陛下,臣以为既然是大明为先,就要讲清楚大明是怎么来的,太祖皇帝起兵立国,文臣武将,辅佐皇帝,扫荡烟尘……这里面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譬如说在鄱阳湖之战,一个寻常士兵张子明,骗过陈友谅,到了洪都城下,告诉守军,援兵到了。他的一句话,坚定了城中死守的决心,而张子明也献出了生命,这种故事,似乎才是朝廷该宣扬的。”
话到了这里,宋礼急忙道:“定国公,张子明的庙是有的,地方衙门也有祭祀。”
徐景昌呵呵一笑,“没错,确实有祭祀,但只放在了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