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大家伙都看好,就放在最前面,送给朱棣做最后的决断。
如果有争议,拿不定主意,也交给朱棣。
就这样,大家伙一直看到了掌灯时分,终于出现了一篇争议极大的文章,礼部尚书宋礼直接扔在了一边。
“此人文不对题,若非殿试不黜落考生,此人断然不能取中。”
而此刻在宋礼不远处的解缙朝着文章瞥了一眼,不由得伸手拿过来,放在面前看了起来。
毫无疑问,他的字迹远不如曾棨那么赏心悦目,文辞也很拙劣,属于那种让人看着皱眉头的。
第一印象就不好了。
可仔细看看他的内容,解缙却是眼前一亮,这方法不错啊!
这个考生主张,将朝廷的津贴和百官做事的成效放在一起……当下几乎所有京官都有津贴,结果不论良莠,每个月都能额外领那么多。
干得多干得少,都是一样的。
这怎么行得通?
朝廷花钱不能毫无节制,必须要用在刀刃上。
津贴和做事挂钩……解缙眼前一亮。
“宋尚书,仆以为此文的建议颇有可取之处,你意下如何?”
宋礼哼道:“解通政,陛下问的是理财之道,此人讲的是吏治,南辕北辙,离题万里,错得离谱,如何有可取之处?”
解缙一笑,“宋尚书,陛下问理财,此人讲的也是花钱的办法,非要说离题,也不尽然。”
他们俩争执起来,大家伙都凑了过来,包括徐景昌也过来了,他看了眼此人的文章,顿时了然。
那种浓郁的老吏务实味道,怎么也遮掩不住。
他提出将津贴和百官绩效挂钩,干得好多领,干得不好少领,乃至不发……而且在后面他还提出,要给百官制定做事的数量,方便考核。
考成法!
徐景昌看在眼里,突然笑道:“解学士,我记得当初通政司就有个纸条,公布各部做事的情况,那些纸条还在吗?”
这一句话,弄得解缙老脸一红,“定国公,最近政务繁忙,来不及统筹,便停了下来。”
徐景昌脸上含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同样是通政使,也是天差地远……徐景昌在位,他能挟持六部,还有主持旬会的权力,所以他能给六部制定标准。
但是到了解缙这里,他就不行了。
根本没人听他的,所谓监督绩效,也就名存实亡。
“我看你们两位还是别争了,让陛下来说吧。”
皮球踢到了朱棣的面前。
朱棣面对着这篇文章,初看没什么,再看之后,顿时大喜过望。
“好,实在是好,干净利落,切中要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