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规模化的生产,产品的质量和耐用性,都有巨大的提高的。
无论锄头,耙子,铁锹,还是耕犁,就材料的关系,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铁为主体,定海军的工艺,是拼接工艺,也就是说,在容易磨损的地方,都加入了钢,这种钢,或许比不上神兵利器使用的,神兵利器使用的就是硬度指标为6.3的,可是这个,硬度指标也达到了5.8。
听起来减少了很多,可是5.8,那是入门级的乌兹钢的标准,就算是到了后世,也是高硬钢的代表的。
这个举措,当然不能明着说出来,明着说出来太可怕了,这个可是在北宋都可以换成2000贯的神兵利器,就算只是在刀刃的地方,包裹了薄薄的一层,可是农用工具,多是笨重粗大,比如说,锄头,单纯一层笼罩在锋锐的钢,最少也在一斤左右,按照一把的长剑三四斤来说,单纯是这个,最少也价值500贯。
赵信提供这些农具,是为了提升铁质农具的效果,也增加使用寿命,当然不能按照神兵利器来卖,定海军或许生产6.3以上的,还需要些功夫,需要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可是5.8左右的钢,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就算是比普通的铁要贵,也贵的有限,所以悄无声息的提升,并不声张,想来,也不会有人的把心思打在农具上面。
超硬钢,哪怕只是用拼接法,在表面上附着一层,也可以让工具脱胎换骨,更别说跟之前的木制工具相比。
这样的工具效率有所提升,两年内,北宋的耕地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保守估计在10%左右,未来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使用铁质工具,可以提升劳动力,可是却有一定限度,人力是有尽头的,不眠不休的去干,结果只能够是累倒,只有机械化的工具,才能大幅度的提升效率。
现在就普及农业机械,甚至是大型联合收割机,那是非常不现实的,可是并不代表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想,在在没有蒸汽或者内燃机作为动力的前提下,畜力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帮助,赵信实际上,是把提升劳动效率想法,放在这些畜力上面。
亚洲和欧洲,之所以发展凌驾于其他的大洲之上,关键就在于,他们很早就驯养了牛马,特别是马。
在北宋,任何一个农民的认知之中,大型牲畜,有时候,甚至比人都宝贵。
在农忙的时节,在耕种,收割,甚至是后期的粮食处理之中,畜力都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只不过,之前北宋的农民连想都不敢想的,从北宋立国开始,就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失去了这个北方的屏障,也少了牧场,最初还有西边的牛马,可是伴随着西夏独立之后,这个渠道也越来越少。
牛和马的价格大幅度的增长,就算是小一点的地主,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