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众多的方面的原因,哪怕是到了科举比较多的明朝清朝,真正的草根做官的,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才有类似的宣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赵信所知道,一些被宣传成为底层做官的典范,海瑞一个,王拱辰一个,海瑞只是父亲早逝,可是家里还有几十亩的田,王拱辰是没有太多的记载,也只是说家境贫寒,早年丧父,却没有说出身。
有历史可以考究,或许在秀才之中,有一定比例的最底层的,到了举人,就少了很多很多,真正走上进士的,千年科举的历史上面,除了宣传的,真正实打实的,真的就不多。
21世纪,甚至说,从20世纪之后,整个世界主流的教育,跟封建时代的科举,截然不同,他们培养的不是最顶尖的,可以做官,成为上位者的,他们培养的,却是普适性的,可以适应社会环境,并且迅速融入的。
在这个教育条件之下,这些学子们,不再是走一条独木桥的,而是一条固定,完全类似的选拔过程。
在小学中学的教育之中,夯实根基,让一些跟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的,都给涉猎和学习到,通过12年的学习,让这些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而最大的选拔就是在这个层次。
在基础教育之中,优中选优,最终分类,进入到不同的院校,到了大学教育才是真正的分专业,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在小学初中的基础教育之下,也可以在工作之中,加以学习和提高。
知识改变命运,在这个时代,才可以出现,很多并不懂得某项知识的人,在经过了一定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学习的技能之后,不再是从零开始,他们可以用学习的方法,通过讲座,通过一些科普读物和专业的书籍,掌握了这一项技术,最终成功的脱贫致富。
这是不同理念的碰撞,科举不是不好,这个科举的制度,在很长时间之中,是有他独到的用处和先进性的。
中国有了科举之后,给了底层民众一条向上的路,哪怕这一条路再怎么的狭窄,可是总算是一条路,从一文不名到升官发财,拥有着理论上面的可能性,就这一点,都比欧洲的制度更加的健全。
对于赵信来说,这一条路太慢了,他要求的是快速发展,要求的是半道超车的,等待科举,每年培养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来说,对于定海军的大规模生产来说,那是杯水车薪,只有后世的普遍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合适的方法,因为他不是为了挑选出最顶尖的那种,而是大规模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可以填充的到定海军的需要之中。
赵信相信,只要是给他10年的功夫,在10年之后,这些经过了定海军系统培养的学生,在他们奠定了强悍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成才了之后,定海军会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