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位易主,新来的樊县令想立威,与原先的官员有冲突很正常,但作为一个捕头,若非特殊情况,他既不敢得罪知县,更不敢远离其他根深蒂固的其他官员。
但是,至少在对山匪动真格的这件事,他认为樊县令的做法是对的。当然,还有一点是仲逸,罗氏兄弟已将他们在牛头山的遭遇告知了自己,沈尘觉得这位仲先生对剿匪是双手赞成的。
所以,隐忍多年的沈尘决定这次决定冒冒险,他不是向着樊予予仲逸,于公于私,他都应该说句公道话。
“樊大人,各位大人,此案件确有疑点,但在下认为既然现场发现信条,我们可以查查,牛头山的山匪为非作歹并未一朝一夕,连前段时间仲先生与罗氏兄弟都被绑山,更何况于普通百姓呢?”。
沈尘望望樊予,很明显这位知县大人很满意他的主张,于是他继续道:“即便这两起案件不是牛头山所为,我们也可借机整治匪患,更何况目前没有别的线索,调查毫无进展,我们何不以此为突破?至少也是个查案的方向”。
沈尘话音未落,樊予便立刻起身道:“好,好好好,沈捕头所言极是,此事吵得沸沸扬扬,县衙再无行动,那会被百姓耻笑,衙门的脸面何在?官威何在?”。
最后,樊予终于下定了决心:“本县心意已决,剿匪之事刻不容缓”。
当两方相持之时,第三方或外来的力量往往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巧妙的扭转局面。
此种场合,作为一个幕僚来说当是多听少说,而一直未言语的仲逸却在心里再次感谢着这位沈大哥:此言恰到好处。
县衙终究还是知县说了算,如此商议也只是不为以后掣肘,如此几番争执,终于有了结果。
看到众人低头静默,樊予也不予理会,他继续道:“本县决定直取牛头山,此次本县亲自前往,李县丞、王主簿留守县衙,处理日常事务,除了必要站班的衙役外,其他人马均随本县一起山”。
随着樊予一声令下,仲逸的“一脚”终于是踏进了牛头山。
县衙有官、吏、役。官吏在吏部在册可查,差役无定额,且难有升品进阶机会,如遇紧急情况可临时组调杂役。
快班缉盗刑捕,壮班征粮纳税,皂班升堂站立打板,只是各地按实际情况不同,人数不一。
如仲逸报仇之心重于破案一样,樊予立威重于剿匪才是真目的:此次大动干戈当是深思熟虑,而绝非心血来潮。
**********
黄昏余光之下,一队人马穿行于乡间小路,官有官服,役有役装,长矛在手,腰跨刀剑,全副兵器,百人之余的人马,三组而行,沈尘带人牵头,曹典史紧随其后,樊予率兵殿后。
夜半子时,县衙的人马已经抵牛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