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
主将人选,举荐对便罢,一旦此人名不符其实,到时吃了败仗,举荐的人也跟着倒霉。
反之,若是打了胜仗,其他将帅便会心生忌恨:当初为什么不举荐我呢?现在功劳都给了别人,心里能好受吗?
若是举荐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良将,那众人无法可说,可换做其他人,能有几个有把握的?
既然没有把握,干脆不表态,这样的差事,还是让这位年轻的仲大人去做吧。
在仲逸心里,最佳人选也是戚继光将军,不过他已被定为后期战事的真正主将,那么,这两万先遣军,只能再选他人了。
此事来的有些突然,连同今日北传来议事,仲逸之前都是毫无准备的。
不过,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他心里还真想到一人。
“万岁,微臣倒是有个人选,或许正合适,此人之前也在后军都督府,而且从军多年,足以胜任这支两万之余兵力的主将”。
众目睽睽之下,仲逸一字一句道:“此人,是原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
戎一昶?
略顿片刻,众人神色复杂不解:戎一昶之前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不假,但因为严磬之事,如今他已被降为正二品,这合适吗?
众所周知,当初在东南抗倭时,原兵部郎严磬被倭贼乱刀砍死,临死之前,他身留有一份罪状,说的是染指军备之人,其有戎一昶的名字。
后来朝廷核查,并未发现戎一昶确凿证据,但毕竟此事牵扯到他,后来决定:戎一昶由之前的从一品降为正二品,继续留在军。
众人心的疑虑,仲逸自然是知道的。
“圣,戎将军虽然在严磬之事有牵连,但也是经过朝廷查证的,查证的结果是:他只是监管不严,并未深陷其。都指挥使也是正二品,算起来,他作为主将,还是够格的”。
仲逸继续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若戎将军此次能将功补过,反倒是一桩美事”。
这话说的,该有多么的勉强?
“是是是,仲大人所言极是,如此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顿时,底下已有几个附议的声音。
仲逸敏锐的察觉道:赞同此事的,没有徐阶、高拱、张居正,只有户部、兵部、都督府的几位。
这些人,是漏之鱼。
仲逸心再清楚不过:严磬之前投靠的是严氏,后来因为利益使然,严世蕃对他不予理睬,严磬便投靠了戎一昶。
对兵器、战马等军备动过手脚的,岂能少的了戎一昶?
只是不知为何,在朝廷查处之时,戎一昶却并未获罪,最后只落个监管不利的由头,从一品降为正二品,不痛不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