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大善举(3 / 6)

受损害最大的乡绅们当然不愿意,立刻施压当地官员,然后诉苦到广东布政使和都司这边。

可是,人家香山县是特区,驸马当县令,不管是布政使还是都司这边都管不着。最多是上奏到皇帝那边去诉苦。看皇帝怎么个意思了!

这一来一回,至少要十天半个月,还不一定能成。

让人想不到的是,非香山县的青壮那么积极,紧随其后,香山县的青壮,也立刻积极了起来。县衙征兵处,戚祥这边很快就招满了一千人左右。

这个情况,是有点出乎张一凡的意料。他以为,不会有多少人想当兵的。因此,就派了大牛出去打听。

不到一个时辰,大牛就给张一凡回报了:“凡哥,我问了,他们有的人说,那个马如海的弟弟马如江就是在外面当海盗,真得可能会报复,所以香山县自己有个千户所,他们才能安心,所以只要家里允许,都想当兵保护香山县。”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表情又兴奋了下,接着说道:“还有人说,看着外地人来报名的这么多,他们不愿意,两年后多了人分田地,他们原本的香山人就少分了。因此,这个当兵的人,还是他们香山人最好!”

“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有的人说,他们家里有三个青壮,家里分到的田地由两个就足够了,剩下这个,能领一份军饷补贴家里,那也是极好的。”

“……”

张一凡听着大牛的话,心中却是在想着。

他出这个政策,其实是想先贯彻全民义务兵役制,如此以来,以后大明继续开疆拓土的话,也不愁兵员。但是很明显,香山县的这道布告,并没有引发香山县百姓的正确关注。

可以说,压根就没有人去看全民都有义务当兵这条,而是基于其他理由选择了参军。

行吧,那就先这样了。张一凡倒也没有纠结,一步到位的做法,虽然目标明确,但是过程可能会比较曲折。如今这样,可以说是先让他们有个概念,回头再明确也是一条比较温和的路子。

这么想着,张一凡便发布了下一条公告:雇佣匠人,设立香山水泥作坊。

雇佣匠人,重新设立香山盐场。这一条有备注,原有盐工优先。

这个时候已经是深秋,广东这边也没什么农活。因此,很多外县的人,都还留在香山县找机会。特别是那些想来当兵的,结果没当上兵的,一听县衙出的这些告示,哪怕没有户籍迁入的一条,但凡有钱赚,便也都立刻报名了。

香山县这边轰轰烈烈的新政,犹如一块磁石一样吸引了周边县的人,都来香山县找机会。

原本偏僻的香山县,一下就热闹了起来。

于是,食宿这两块,慢慢地就先火起来了。有些脑子灵一点的,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