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身体。有能则取,不能则止,此所谓‘缘督以为经’。真人也是修道的人,一定也懂这个道理。”
鸿烈真人叹道:“话虽如此,可仍然心有不甘。毕竟是先帝御赐的宝物,那可是我九真观几百年未有的荣光。”
子来道:“先皇铸此剑,意在祈求国泰民安,这是天下人的荣光,岂是九真观独有?再者,此剑之荣辱与天下的兴亡休戚与共,天下兴,百姓奉剑以求太平,此剑便是宝物;天下乱,百姓遑遑奔逃,只求活命,哪会去操心一把铁器!此剑与寻常兵器又有何异?此刻叛贼肆虐,大唐凋敝,这才是天下人该忧心的事,你却为了一个寻常之物郁郁寡欢,这难道不是很愚蠢么?”鸿烈真人恂恂然不语,似有所想。
子来又说道:“况且,‘兵者,不详之器,君子不得已而处之’,你既然是修道之人,就该远离这些暴戾器物,岂能汲汲于此?何不返璞归真,重回道门?”
鸿烈真人闻言,抬头道:“枉我修道多年,没想到竟也一时糊涂,误入旁门。今天幸得子来兄指点,才能回归正道。子来有恩于我啊!”说罢,站起来,恭恭敬敬向子来施了一礼。
子来连忙站起来,道:“真人折杀我了。不敢受礼。”也向鸿烈真人回礼。三人大笑,促膝畅谈,尽兴而归。
如此过了四五日,这天,几人又见山霞折绕,阳光和煦,就要出门,忽然听见山下有人高喊:“子来快来!”声音急迫。三人赶紧跑出门外,走不远,李伯禽看见三个形容丑陋、肢体扭曲的人,抬着一个人,一步一步往山上赶。看这样子,李伯禽猜想,这便是四子中另三位,子祀、子舆、子犁,只是不知道他们抬着的是谁。
李伯禽等人赶快迎上去,才发现几人抬的是一位老人。那老人面色虚弱,杂尘满面,没有一点生气。几人七手八脚将老人抬回去,送至柴房疗养。忙碌完,几人才互通姓名。原来李伯禽猜想的没错,他们果然就是栖梧山四子其余三人:子祀、子舆、子犁。这三子也知道了面前这位后生便是李太白之子。互相行礼,算作相识。
子祀道:“李太白诗作名满天下,我们几人都想见一面而不可得,没想到却在此见到李太白之子,真是有缘啊。”
李伯禽笑辞,道:“能与你们想见,才是我的缘分。”
鸿烈真人问:“你们救回的这老人是谁?”
子祀道:“我们三人结伴到附近山中采药,昨日回山,将到山口,看见路边灌木丛中躺着一个人。我们上前察看,见他已经昏迷,摸其脉象,知道是体虚气弱而晕倒,调养几天就没事了,因此将他救上山来。至于他的姓名、来历,还不得而知。”
过了一天,子来进屋查看,发现那老人已经醒来。那人一见子来,不禁大声惊呼。其余人听到惊呼声,赶紧进来